猴硐的礦工宿舍是當地煤礦歷史的重要見證,位於車站與整煤廠之間,與願景館、運煤橋等景點串聯成完整的煤業文化景觀。這棟日治時期興建的宿舍,結構簡樸實用,以木頭和石塊建造,牆面塗灰泥防潮,設計考慮到臺灣潮濕的氣候。宿舍曾是礦工的住所,現在經過修復開放參觀,讓遊客能親身體驗過去的礦工生活,也成為猴硐文化旅遊的重點之一。
礦工宿舍是猴硐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位於猴硐車站與瑞三整煤廠之間,與願景館、運煤橋等景點緊密相連,形成完整的煤業文化景觀。這棟宿舍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為瑞三礦業的員工宿舍,建築風格融合了當時的工礦區特色,以簡約的結構與實用性為主,反映了早期煤礦產業的勞動環境。宿舍的牆面多為灰泥塗覆,屋頂為斜坡設計,並配有木製的陽臺與排水系統,展現出對抗臺灣高濕氣候的設計考量。
從地理位置來看,礦工宿舍與猴硐車站相隔不遠,車站作為煤礦運輸的重要節點,與宿舍形成一條線性的歷史軸線。宿舍的東側鄰近瑞三整煤廠,這座曾經的煤礦加工場在1990年停業後,經過修復成為文史觀光地點,與宿舍共同構成煤業歷史的實證空間。而宿舍的西側則與願景館相鄰,這座以煤業文化為主題的主題館,透過展覽與互動設施,將礦工宿舍的歷史與當代文化連結起來。
礦工宿舍的建築形式具有典型的工礦區特色,宿舍的結構多為木構架與石塊砌成,牆面使用灰泥塗覆,以隔絕潮濕環境。宿舍的入口處通常設有鐵製的門閂,門內則為簡潔的空間佈局,包含基本的牀鋪與儲物空間。宿舍的設計主要以功能性為主,並未追求華麗的裝飾,這與當時煤礦產業的勞動環境相符,因為礦工需要在簡陋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
宿舍的歷史背景與煤礦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日治時期,猴硐地區的煤礦開採達到全盛時期,礦工宿舍作為員工的居住地,不僅提供基本的住宿條件,也成為礦工生活的重要場所。宿舍的建築風格與結構,反映了當時的工礦區規劃理念,即以簡潔、實用為主,並強調對抗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宿舍的設計也考慮到煤礦工作的特殊性,例如宿舍的陽臺設計便能讓礦工在休息時有良好的通風條件。
在煤礦產業衰退後,礦工宿舍的歷史價值逐漸被重視,成為當地文化資產的一部分。目前,這棟宿舍經過修復與整建,部分區域已開放給遊客參觀,讓遊客得以透過實地觀測,瞭解過去礦工的生活環境。宿舍的現狀也成為猴硐地區文化旅遊的重要資源,與周圍的煤礦遺址、運煤橋等景點共同構成完整的煤業文化景觀。
礦工宿舍與周遭景點的互動,也展現出煤業文化與當代觀光的結合。例如,宿舍附近的運煤橋是煤礦運輸的重要通道,而宿舍與願景館的距離相近,使得遊客可以順利地在這兩處景點之間移動,並透過展覽與導覽,深入瞭解煤業歷史。此外,宿舍的歷史背景與貓村的現代文化也形成對比,展現出從過去的工礦區到當代觀光地的轉變。
總體而言,礦工宿舍作為猴硐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不僅具有實用性的建築價值,也承載著煤礦產業的歷史記憶。它的地理位置與周遭景點的互動,使其成為煤業文化觀光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遊客在參觀時能透過實地觀測與展覽,深入理解過去的礦工生活與煤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