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車站是新北市重要的交通樞紐,結合捷運、台鐵和高鐵,有25層樓的建築,是台灣最高的車站。車站內有購物中心、美食街,還有許多休閒設施,是居民與遊客的熱門地點。這裡交通便利,有地下三層的車站,設有轉乘通道和服務設施。周邊有市民廣場、政府機構、學校和體育場,文化與歷史資源豐富。板橋車站不僅是交通要點,也是生活與文化的中心。
板橋車站是新北市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交通樞紐,位於文化路一段、縣民大道二段、新站路與新府路所包圍的區塊,作為三鐵共構(捷運、臺鐵、高鐵)的換乘中心,其25層樓的建築設計與完善的機能,使其成為臺灣最高的車站建築。不僅是鐵路運輸的核心據點,更結合購物、美食、休閒等多種商業與文化設施,成為周邊居民與遊客的重要聚集地。以下將針對板橋車站的重點地點進行介紹,涵蓋交通換乘、商業購物、美食街、周邊景點等主要區域,展現其作為交通與生活中心的多功能性。
首先,板橋車站的交通換乘區域是其核心功能之一。車站主體建築位於文化路一段、縣民大道二段、新站路與新府路所包圍的區塊,周邊主要道路包括站前路、漢生東路等。車站主體為地下3層車站:地下1層為穿堂層,地下2層為大廳層,島式月臺位於地下3層。設有3個獨立出入口,及1個與臺鐵/高鐵車站穿堂層連通的出入口。車站內設有捷運、臺鐵、高鐵三鐵共構的月臺,旅客可在此自由轉乘。捷運板橋站為藍線車站,與臺鐵、高鐵車站間僅能以站外轉乘方式處理。車站內設有旅遊服務中心、洗手間、育嬰室等設施,方便旅客辦理票券、查詢資訊或短暫休息。此外,車站內的捷運穿堂層與臺鐵、高鐵穿堂層之間有連通的地下人行通道,使旅客能快速轉移至不同鐵路系統的月臺。
接下來,板橋車站的商業與購物區是其重要的機能之一。車站內設有板橋環球購物中心,位於縣民大道二段7號,與車站大樓連接,提供多樣的商店、餐飲與娛樂設施。購物中心由冠德集團經營,分為地下一樓至22樓,其中地下一樓為高鐵使用區域,現由誠品經營中,提供書籍、雜誌、雜貨等商品。2樓至22樓為商業區,包含服飾、電子、文具、書籍等商店,以及多間餐飲店家,提供從快速餐點到高檔餐食的選擇。此外,車站內設有板橋美食街,位於縣民大道二段,沿街設有各類小喫攤位與餐廳,提供傳統臺灣小喫、本地特色料理等,是旅客與居民常去的美食地點。其中,蘇杭餐廳是板橋美食街的代表性餐廳之一,以江浙料理和上海點心為主,菜色豐富,風味獨特,成為許多旅客的選擇。
板橋車站周邊的景點與文化設施也值得介紹。車站旁即是市民廣場,為新北市重要的公共空間,每年11月至12月會舉辦「新北市歡樂耶誕城」活動,結合聖誕燈飾、節慶活動與親子互動,吸引大量遊客參與。此外,車站周邊有新北市政府、高鐵月臺層、鐵路改建工程局、國稅局臺北縣分局第二辦公室、調查局臺北縣調查站、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等政府機構與公共設施,為周邊居民提供行政與服務功能。車站附近的文化路、縣民大道等道路,沿線有許多商店、咖啡廳與餐廳,形成活絡的商業街區。此外,車站周邊的縣立板橋體育場、臺北縣立板橋第一運動場,以及蕭中正醫院、板橋高中、海山高中、中山國中等學校,也為周邊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的便利。
板橋車站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提及。1901年,原本行經海山口(今新莊)的鐵路改線行經枋橋(今板橋),並於舊城區附近設站。1920年,改稱板橋。1922年,改建為木造站房。1951年7月,改建為磚造站房。1965年3月5日,自本站東北側分岐的貨運路線—中和線通車。1985年,板橋客車場啟用,負責東部幹線列車之始發,隸屬本站管轄。1986年,擴建售票房及部份車站設施。1990年9月23日,中和線廢止。1997年12月,地下化新站與車站大樓部份完工,供臺鐵移入地下營運使用。1999年6月,車站大樓全部竣工。1999年7月21日,新板橋車站正式啟用。1999年8月,舊板橋車站拆除,原址轉作為臺北捷運藍線(板橋線、土城線)府中站興建用地。車站的歷史發展,反映了臺灣鐵路與城市建設的演變,也展現板橋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性。
此外,板橋車站的周邊環境也具有文化與歷史價值。車站周邊有2004年臺灣燈會主場地,為臺灣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車站附近的縣立板橋體育場與臺北縣立板橋第一運動場,為周邊居民提供運動與休閒的場地。車站附近的蕭中正醫院、板橋高中、海山高中、中山國中等學校,為周邊居民提供教育與醫療服務。此外,車站周邊的歷史建築與街區,也為遊客提供探索臺灣歷史與文化的機會。
總體而言,板橋車站作為三鐵共構的交通樞紐,其功能不僅限於鐵路運輸,更結合購物、美食、休閒與文化設施,成為周邊居民與遊客的重要聚集地。車站內的換乘區域、商業與購物區、周邊景點與文化設施,共同構成板橋車站的多功能性與代表性。無論是前往臺北、新竹、高雄等城市,或是探索板橋的在地文化與美食,板橋車站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據點。其歷史背景與現代機能的結合,使其不僅是交通的節點,更成為臺灣文化與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