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煤礦紀念公園在新北市平溪區,保留了臺灣少數完整的煤礦歷史遺跡,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期。園內有煤礦紀念公園、螢火蟲點、石底大斜坑等多個景點,每個地方都記錄著煤礦產業的過去。石底大斜坑是重點遺址,建於1937年,結構先進。選洗煤場與降煤場也同樣重要,現在還轉型成休閒空間。周圍還有菁桐老街、天燈警察局、中埔鐵橋等歷史景點,讓遊客能深入體驗煤礦歷史與自然生態。
菁桐煤礦紀念公園位於新北市平溪區,是臺灣少數保留完整煤礦產業歷史遺跡的場域,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因礦業發達而形成的聚落與產業設施,至今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工業氣息與生活痕跡。公園內包含煤礦紀念公園、螢火蟲點、石底大斜坑、選洗煤場、降煤場等多個重點地點,每個區域都承載著不同層面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是體驗臺灣煤礦產業歷史與自然生態的最佳場所。
首先,煤礦紀念公園本身是整體規劃的歷史遺址,園內保留了許多原礦業時期的建築與設施,例如煤礦運輸系統、礦工宿舍、礦業相關設備等,這些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了過去勞動者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環境。公園內的步道設計考慮到遊客的步行體驗,讓遊客可以沿著歷史軌跡緩步前行,感受煤礦產業的興衰。此外,公園內的螢火蟲點是夜間的重點景點,每年夏季因螢火蟲的聚集而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賞螢,這項生態活動也成為臺灣特有的文化景點之一。
石底大斜坑是煤礦紀念公園內最具代表性的遺址,這座位於平溪線鐵路菁桐車站上方的斜坑,於1937年開鑿完成,是當時臺陽礦業為節省運輸成本而興建的重要設施。斜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因礦業的發展而興建,成為連接礦坑與地面運輸的重要通道。斜坑的結構設計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技術,其隧道內的空間規劃與運輸系統,反映了當時的工業技術與工程水平。如今,斜坑的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遊客探索煤礦產業歷史的重點場所,尤其是在夜間,斜坑的環境與螢火蟲的活動,更增添了神祕與浪漫的氛圍。
選洗煤場是煤礦紀念公園內另一個重要的歷史遺址,這座設施於1939年完成,用於將採礦後的煤礦進行選洗與處理,使其符合市場需求。選洗煤場的建築風格與功能,反映了當時的工業技術與生產流程。如今,選洗煤場的遺址已轉型為文化園區,園內設有咖啡廳與餐飲空間,讓遊客可以在歷史遺址中享受休閒與美食。選洗煤場的歷史也與煤礦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其運作過程與現存的設備,都是研究煤礦產業歷史的重要資源。
降煤場是煤礦紀念公園內另一個歷史遺址,這座設施位於菁桐車站場邊,總長度達100米,是臺灣現存最長的降煤場。降煤場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用於裝載採礦後的煤礦,以便運輸至市場。如今,降煤場的遺址已轉型為文化園區,其歷史背景與現存的結構,都是研究煤礦產業歷史的重要資料。降煤場的遺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遊客探索煤礦產業歷史的重點場所,其與菁桐車站的地理位置,也讓遊客可以從車站出發,沿著歷史軌跡進行遊覽。
此外,煤礦紀念公園周圍的歷史遺址與景點也值得遊客探索,例如菁桐老街、天燈警察局、中埔鐵橋等。菁桐老街是日治時期因礦業發達而形成的聚落,其歷史可追溯至1937年,當時因煤礦產業的興盛而成為繁華的街市,有「菁桐坑銀座」之稱。老街內保留了許多原礦業時期的建築與設施,如煤礦運輸系統、礦工宿舍等,這些遺址都是研究煤礦產業歷史的重要資源。天燈警察局是臺灣最美的天燈景點之一,其二樓可以點下數位天燈,是夜間賞燈的熱門地點。中埔鐵橋則是建於1940年代的鐵橋,現已成為情人橋的別名,是拍照與賞景的熱門地點。
煤礦紀念公園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少數保留完整煤礦產業歷史的場域。遊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煤礦產業的興衰,並透過歷史遺址與景點,瞭解過去勞動者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環境。此外,煤礦紀念公園的自然生態與夜間活動,也讓遊客在歷史與自然之間找到平衡,體驗臺灣特有的文化與自然景觀。因此,煤礦紀念公園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臺灣文化與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