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林業生活館位於烏來老街與溫泉街交界,是保存最完整的林業文化場域,結合歷史、文化與互動體驗,讓人深入感受林業時代的風華。館內分為多個主題區,如林業發展史、原住民文化、勞動模型、VR體驗與生態互動等,透過展覽、影片與實體物件,將歷史與文化完整呈現。遊客可透過互動螢幕、模型與VR設備,親身體驗林業開發過程與原住民傳統生活,是一個兼具教育與趣味的文化空間。
烏來林業生活館位於烏來老街與溫泉街交界處,是烏來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林業文化歷史場域,也是瞭解臺灣原住民與早期開發史的重要窗口。這座由舊鐵道改建而成的空間,結合了歷史敘事、文化展示與互動體驗,讓遊客在沉浸式環境中感受林業時代的風華與人文精神。館內分為多個主題區域,透過展覽、模型、影片與實體物件,將烏來的林業發展史、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生態完整串聯起來,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性與趣味性的文化空間。
首先,館內一樓的「林業發展史展區」以時間軸線展現烏來林業的歷史演變。展區入口處設有「林業發展軸線圖」,透過地圖與文字說明,介紹從早期原住民採集木材到日治時期開始系統性開發,再到戰後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期間的林業盛況。展區中展出多件重要的歷史文物,例如早期的木工工具、運材車、鐵軌模型,以及當時的勞動紀錄。其中一處展覽櫃內陳列著一組「運材車組合」,這組車輛是1950年代烏來地區主要的木材運輸工具,車身刻有當時的工號與製造日期,展現出當時勞動者的辛勞與技術。展區還特別設置了「林業發展時間軸」互動螢幕,遊客可透過觸控螢幕點選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例如1960年代的林業開發政策、10年代的林業轉型等,讓歷史知識更加直觀易懂。
展區的另一個重要展區是「原住民文化與林業互動展區」,這裡展出了與原住民文化密切相關的展品。例如,展區中有一處展櫃內陳列著原住民使用的「木製工具」,包括木槌、木槌頭、木刀等,這些工具多數為傳統手工製造,展現出原住民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展區還特別設置了「原住民文化展區」,透過模型與影像,介紹泰雅族的傳統生活與林業活動。例如,展區中有一個「泰雅族運木模型」,這組模型是根據過去的運木方式複製的,展現出原住民如何利用自然環境資源,並與林業開發產生互動。展區還設有「原住民文化牆」,牆上貼有泰雅族的傳統圖騰、歌謠與故事,讓遊客在瀏覽展覽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深厚底蘊。
除了展覽,館內的「勞動過程模型展示區」也是值得重點介紹的場域。這裡設有三組「勞動過程模型」,分別展示林業開發的三個主要階段:木材採集、運輸與加工。每組模型都配有詳細的說明牌,介紹當時的勞動流程與技術。例如,木材採集模型展示的是原住民如何在森林中尋找適合的木材,並利用傳統工具進行採集。運輸模型則展示當時的運材車與鐵軌系統,說明木材如何從森林運送到加工廠。加工模型則介紹木材如何被切割、打磨、製成傢俱等。這三組模型不僅展現了林業開發的技術,也讓遊客對當時的勞動方式有更深入的認識。
此外,館內的「歷史影片與VR體驗區」是體驗歷史的重要場域。這裡設有兩處「歷史影片放映區」,分別播放1960年代與1980年代的林業開發紀錄片,這些影片記錄了當時的林業發展情況,以及勞動者的辛勞與挑戰。展區還設有「VR體驗區」,遊客可透過虛擬實境設備,親身體驗林業開發的過程。例如,VR體驗區中有一個「林業開發VR體驗」,遊客可透過頭戴式顯示器,看到1960年代的林業開發場景,包括木材採集、運輸與加工的過程。這項體驗讓遊客能更直觀地感受歷史的真實與細節。
館內的「自然生態與林業關係展區」則透過展覽與互動設置,介紹林業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展區中設有「生態觀察區」,遊客可透過玻璃窗觀察園內的植物與動物,例如蕨類植物、蝴蝶、鳥類等。展區還設有「生態知識牆」,牆上貼有生態知識與保護建議,讓遊客在瀏覽展覽的同時,也能學習到生態保護的知識。展區還特別設置了「生態教育遊戲」,遊客可透過互動螢幕玩生態知識遊戲,學習到更多生態知識。
最後,館內的「歷史與文化互動體驗區」是讓遊客親身參與歷史與文化的場域。這裡設有「歷史與文化互動區」,遊客可透過互動螢幕與模型,參與歷史與文化活動。例如,互動螢幕上有「歷史與文化知識測驗」,遊客可透過螢幕回答歷史與文化問題,答對後可獲得小禮品。展區還設有「歷史與文化體驗區」,遊客可透過模型與道具,體驗當時的歷史與文化活動。例如,展區中有一個「歷史與文化體驗模型」,遊客可透過模型體驗當時的歷史與文化活動,例如林業開發的過程、原住民的傳統生活等。
總體而言,烏來林業生活館是一個結合歷史敘事、文化展示與互動體驗的文化空間,讓遊客在沉浸式環境中感受林業時代的風華與人文精神。從歷史展區到自然生態展區,從勞動過程模型到歷史影片與VR體驗,每一處展區都展現出烏來林業發展的歷史與文化。這座場館不僅是瞭解臺灣林業歷史的重要窗口,也是感受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生態的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