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磅空自行車道

新北市瑞芳區的三個磅空自行車道,結合歷史遺跡與自然美景,由三座員山隧道和猴硐隧道組成。這條路線保留了日治時期的鐵路遺構,成為騎士和攝影愛好者熱門的騎行路線。隧道建於1920年,後因鐵路改線而廢棄,2010年後被整修成自行車道。騎行時可見到紅磚、石磚結構,還有歷史殘跡,如鐵軌與枕木。沿途還有自然景觀與三貂嶺的不厭亭,讓人能深入體驗歷史與自然的結合。

三個磅空自行車道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是一條結合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的騎乘路線,由三座員山隧道與猴硐隧道組成,因三座隧道連接在一起而得名。這條路線不僅保留了日治時期的鐵路遺構,也因沿途的隧道景觀與周邊景點,成為許多騎士與攝影愛好者的熱門路線。以下將針對這條路線的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包括隧道的歷史背景、結構特色、騎乘體驗,以及沿途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

首先,三個磅空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的1920年,當時舊宜蘭線鐵路從瑞芳至猴硐段通車,這段路線的建設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東部幹線的重要工程之一。為了讓鐵路更安全,工程人員在山區開挖了七座山洞,其中三座員山隧道與猴硐隧道便位於此。這四座隧道在戰後時期曾作為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但隨著1985年福住隧道與示德隧道的建成,這四座隧道便逐步停用,成為歷史遺跡。2010年後,新北市政府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合作,將這四座隧道整修為自行車道,讓這段被時間掩蓋的鐵路遺構重新展現其歷史價值。

在三個磅空的四座隧道中,員山第一、第二、第三隧道因位於同一地區且結構相似,被稱為「三個磅空」,而猴硐隧道則位於其西側,因曾作為鐵路運輸的一部分,與員山隧道羣有著密切的歷史聯繫。這四座隧道的結構設計採用了石材與紅磚的組合,其中下半部側壁使用石磚砌築,上半部則以紅磚拱形結構,這種設計在當時的鐵路工程中相當常見。部分紅磚上甚至可以看到英文字母「S」,這是當時臺灣日本時代撒木耳煉瓦會社的產品,也顯示了這段鐵路建設的歷史背景。

騎乘三個磅空自行車道時,可以選擇沿著鐵路遺跡的路面騎行,或是沿著周邊的自然步道行走。這條路線的總長度約為3.19公里,其中隧道部分佔有1.9公里,騎行者可以透過這段路線,親身體驗日治時期的鐵路遺構。隧道的內部結構雖然經過整修,但仍然保留了當時的紅磚與石磚,讓騎行者能感受到歷史的痕跡。在隧道的入口處,可以看到一些鐵軌的殘骸,以及被時間遺忘的枕木,這些細節都讓這條路線更具歷史感。

除了隧道本身,三個磅空的周邊景觀也相當值得關注。例如,沿著隧道的兩側,可以看到許多自然景觀,如山巒、溪流與森林,這些景觀與隧道的歷史背景相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景觀體驗。此外,這條路線的終點處,可以抵達三貂嶺,這是一處擁有不厭亭的景點,是騎行者在騎完隧道後可以稍作休息的地方。三貂嶺的不厭亭是日治時期的建築,其設計採用傳統的木結構,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這條路線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三個磅空的騎乘體驗中,除了隧道的歷史背景,還可以感受到當時鐵路建設的技術與工程。例如,隧道的入口處有著簡單的石砌結構,這在當時的鐵路建設中是相當常見的設計,用以保護隧道的結構穩定。此外,隧道的內部結構也顯示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例如紅磚的排列方式,以及隧道的避車洞設計,這些細節都讓這條路線更具歷史價值。

除了歷史與自然景觀,三個磅空的騎乘體驗也讓騎行者能感受到當時鐵路運輸的氛圍。例如,隧道的入口處有著鐵軌的殘骸,這讓騎行者能感受到當時鐵路運輸的歷史。此外,隧道的內部結構也顯示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例如紅磚的排列方式,以及隧道的避車洞設計,這些細節都讓這條路線更具歷史價值。

在三個磅空的騎乘體驗中,除了隧道的歷史背景,還可以感受到當時鐵路建設的技術與工程。例如,隧道的入口處有著簡單的石砌結構,這在當時的鐵路建設中是相當常見的設計,用以保護隧道的結構穩定。此外,隧道的內部結構也顯示了當時的工程技術,例如紅磚的排列方式,以及隧道的避車洞設計,這些細節都讓這條路線更具歷史價值。

總體而言,三個磅空自行車道是一條結合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的騎乘路線,騎行者可以透過這條路線,親身體驗日治時期的鐵路遺構,並感受到當時的工程技術與歷史背景。這條路線的隧道結構、自然景觀與周邊景點,都讓這條路線成為許多騎行者與攝影愛好者的熱門路線。無論是想體驗歷史遺跡,還是想感受自然景觀,這條路線都值得親自造訪。

附近的景點
猴硐貓公所
猴硐神社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猴硐
猴硐貓橋
猴硐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