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爐地登山步道在新北市中和區,結合自然與文化歷史,沿途有圓通禪寺、南山福德宮、土地公神像、忘憂亭等景點。步道從圓通禪寺開始,經過石壁湖、一線天等地質奇觀,再到烘爐地山腰的土地公神像,傳說與地形有關。沿路還有好地方亭、光明頂、福圓觀音、忘憂亭等休息點,可賞景休息。終點的南山福德宮歷史悠久,是當地信仰中心。這條步道不僅是登山好去處,也讓人深入體驗自然與人文風情。
烘爐地登山步道位於新北市中和區,是一條結合自然景觀與文化歷史的登山徑,沿途可見到多處歷史建築與風景點,如南山福德宮、圓通禪寺、烘爐地山腰的土地公神像、忘憂亭、緬甸佛塔等。這條步道不僅是登山者的休憩之地,也是一個瞭解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好去處。以下將針對步道上的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條充滿歷史與風味的登山徑。
首先,步道的起點位於圓通禪寺,這座建於1924年的尼寺,採用純佛教式建築風格,古樸莊嚴,清雅幽靜。圓通禪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由妙清尼師開山,歷經五十一年的建設,於1977年正式落成。寺內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簡約的美學,寺後方殘存的天然林,因地理環境與氣候因素,蕨類植物種類與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此外,寺內還有一棵高達75公尺、樹齡350年的大葉雀榕樹,是造訪步道者不容錯過的巨木。
從圓通禪寺出發,沿著步道前行,會經過一處天然形成的石壁湖與一線天等獨特的地質景觀。這些地質景觀是因南澳造山運動而形成的,為2,400萬年~2,200萬年前濱海沈積地層,經過長期的自然風化與侵蝕,形成現在的地形。這部分的步道雖然路況較為崎嶇,但沿途的景觀相當吸引人,尤其在陽光照射下,石壁湖的清澈水體與周圍的綠色植被,形成一幅靜謐的畫面。
繼續沿著步道前行,會到達烘爐地山腰,這裡有一座新北市最大的土地公神像,是中和地區的地標。這座神像的建造背景與烘爐地的名稱有著密切的關係。據說在南山福德宮後方及左右兩面,各突出一塊石頭,三足頂立,狀似烘爐,且在廟下約一百公尺處聳立一塊巨石,有地理師稱此石為烘爐的「火母」,故此烘爐能生生不息,為一難得的福地。由於這四塊石頭的形勢,民眾因此稱南山福德宮附近為「烘爐地」。土地公神像的建造,不僅是對土地公的崇祀,也象徵著對這片土地的祝福與祈願。
從烘爐地山腰沿著步道下行,會經過「好地方」休憩亭,這是一個設有座椅與簡易廁所的休息點,為徒步者提供短暫的休息與補給。繼續前行,會到達海拔235公尺的「光明頂」基石,這是一個具有優美展望的點,從這裡可以欣賞到城市與山林的風光。光明頂周圍遍植山櫻樹,三月時可見山櫻花,為這條步道增添一份浪漫的氣息。此外,光明頂附近還有一處供奉緬甸佛塔與八面佛的設施,這是由山下的泰緬華僑興建的,藉由體驗緬甸文化氛圍,以偽出國的心情來接觸世界多元的面貌。
從光明頂轉下坡,沿著林蔭步道前行,會到達「福圓觀音」休息點,這是一個設有觀景平臺與廁所的休息點,為徒步者提供短暫的休息與欣賞景觀的機會。繼續前行,會到達「忘憂亭」,這是一個位於南勢角山頂的觀景亭,從這裡可以俯瞰臺北盆地與101大樓,視野極佳。忘憂亭周遭的景色一覽無遺,能夠感受到山林與城市交錯的美景。
從忘憂亭折返回下棧道木梯,來到終點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已16:10。南山福德宮創建於1730年代(清朝雍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廟中主祠土地公,在民間「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烘爐地的土地公也被當地商家視為財神而廣泛崇祀,廟也因此由最早三塊石板砌成的小廟,擴建成佔地六公頃的著名大廟,其廟中有廟的格局,尤屬難得。而入口處新近樹立的一尊大型土地公塑像,更成為中和地區的地標,假日時吸引不少遊人前來敬香賞玩。
除了這些主要的景點,步道沿途還有許多其他值得探訪的地方。例如,步道途中設有許多休息點、廁所與體健休閒設施,如福圓觀音站、雅築、淨心亭、長壽亭、好地方等。這些設施不僅方便徒步者,在休息與補給,也為這條步道增添了一份人文的溫暖。
總體而言,烘爐地登山步道是一條融合自然景觀與文化歷史的登山徑,沿途可見到多處歷史建築與風景點,如南山福德宮、圓通禪寺、烘爐地山腰的土地公神像、忘憂亭、緬甸佛塔等。這條步道不僅是登山者的休憩之地,也是一個瞭解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好去處。無論是想感受歷史的厚重,還是想欣賞自然的美景,烘爐地登山步道都是一個值得探訪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