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乞古厝在新北市汐止區,背靠基隆河,面對交流道,是歷史與自然融合的代表。這棟1926年建成的古厝,是汐止老街的標誌,建築結合巴洛克與後現代風格,與周遭忠順廟、灘音遺址等歷史景點共同構成文化景觀。古厝位於老街核心,結構設計展現當時技術,內部有迴廊與不同樓層的窗臺設計,庭院也與基隆河互動密切。陳萬乞曾是富商,古厝見證汐止的經濟與文化發展,現在仍是重要的歷史遺產與文化保存範例。
陳萬乞古厝位於新北市汐止區中正路與禮門街交會處,背靠基隆河,面朝汐止交流道,其地理位置與周遭環境構成一幅融合歷史與自然的畫面。這棟建於1926年的古厝,不僅是汐止老街的標誌性建築,更因與基隆河的緊密聯繫,成為臺灣河運歷史的見證者。其建築風格融合巴洛克與後現代主義的特色,與周遭的忠順廟、灘音遺址、蘇厝等歷史風貌共同構成汐止的文化景觀,展現出一個兼具歷史深度與空間敘事的場域。
從地理位置來看,陳萬乞古厝位於汐止老街的核心區域,中正路是汐止的主幹道,而禮門街則是通往汐止交流道的重要通道。古厝背對基隆河,河岸線在當時是汐止重要的交通與物流樞紐,而如今,河堤與自行車道的設置,使這座古厝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更加明顯。古厝的建築面積約一百坪,門牌號為中正路304號,三樓起,其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對空間的規劃思維。
古厝的建築特色首先體現在其正面的山牆設計。這座建築的正面為典型的「山牆」造型,尖端處有鏤空雕飾,這種設計在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相當常見,但與當時的巴洛克風格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山牆的結構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也反映了當時對防洪與防災的考量,因為基隆河在過去是汐止重要的交通動線,河堤的建設與古厝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聯。
古厝的內部結構則展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從外觀看,古厝的立面有迴廊設計,這在大正時期的建築中相當普遍,迴廊的結構不僅增加了建築的空間感,也提供了遮蔽與休憩的功能。古厝的三樓部分,目前為中藥店的店面,但其內部結構仍保留著原建築的特色,例如窗臺的設計,不同樓層的窗臺造型各有不同,這一點在當時的建築技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顯示出建築師對空間的細膩規劃。
古厝的庭院設計也值得關注。庭院的空間佈局與周遭環境相呼應,基隆河的堤防與自行車道的設置,使古厝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更加明顯。庭院內的空間設計,可能曾經是主人休憩與舉辦活動的場所,如今,這片庭院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讓遊客在漫步中感受到汐止的歷史氣息。
古厝的地理位置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也展現出汐止作為一個水運城鎮的特點。基隆河在過去是汐止重要的交通動線,而陳萬乞古厝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河岸與陸地交界處,這使得古厝在當時既是商貿的據點,也是交通的樞紐。如今,基隆河的堤防與自行車道的設置,使這座古厝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更加明顯,也讓遊客在遊覽時能更深入地理解汐止的歷史與文化。
此外,古厝的周遭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忠順廟位於古厝的南側,是汐止重要的宗教建築,而灘音遺址則位於基隆河的南岸,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其歷史記載與古厝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聯。蘇厝則位於古厝的東側,是汐止另一座重要的歷史建築,這三座建築共同構成汐止老街的文化景觀,展現出一個歷史與自然交織的場域。
從古厝的歷史背景來看,陳萬乞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富商,經營中藥生意,這使得他成為汐止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古厝的建造,不僅是陳萬乞個人的成就,也反映了當時汐止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古厝的建築風格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也展現出當時對空間與環境的規劃思維,這種思維在當代的建築與城市規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體而言,陳萬乞古厝的地理位置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空間敘事的場域。這座建築不僅是汐止老街的標誌性建築,也因與基隆河的緊密聯繫,成為臺灣河運歷史的見證者。其建築風格與結構設計,展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對空間的規劃思維,而其周遭環境的歷史價值,則讓這座古厝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城建與文化保存中,陳萬乞古厝的地理位置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