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位於新北市雙溪與瑞芳交界處,是結合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的觀光點。這條隧道以鋼筋高架棧道設計,串聯舊三貂嶺與三瓜子隧道,讓遊客在穿越時能欣賞鐘乳石、蝙蝠等生態景觀,並感受歷史遺跡。隧道內有導覽設施與照明,方便遊客觀賞。入口處有特色石刻與休憩站,提供資訊與休息空間。入場需預約,週二至週日開放,設計融合生態與歷史,是台灣生態旅遊的代表。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位於新北市雙溪區與瑞芳區交界處,是一條結合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特色的觀光隧道。這條隧道不僅是臺灣首座以鋼筋為高架棧道的自行車道,更串聯了舊三貂嶺隧道與三瓜子隧道,讓遊客在穿越隧道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工業遺址的歷史痕跡,也能欣賞鐘乳石、蝙蝠等生態景觀。整體設計融合了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成為臺灣生態旅遊的代表性地標。

從入口處開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兩個主要入口分別位於雙溪區牡丹街(生態隧道里程0K+000)與瑞芳區侯三公路(生態隧道里程3K+192)。這兩處入口各有特色,牡丹入口處的「萬方輻湊」石製陰刻匾額與瑞芳入口的「至誠動天地」牌匾石刻,是隧道歷史背景的具體象徵。牡丹入口附近的牡丹休憩站,不僅提供遊客休憩空間,更設有導覽解說資訊,讓遊客在進入隧道前便能瞭解隧道的歷史與生態意義。

隧道內部的設計是這條自行車道最大的亮點。整條隧道以鋼筋作為高架棧道,遊客在行走時,腳下是排列整齊的鋼筋,間隔縫隙略大,需特別注意隨身物品是否會掉落。這種設計不僅保留了隧道的原始結構,也讓遊客能以獨特的視角觀賞隧道內的自然景觀。隧道內有水流經過,其中一段形成了天然鐘乳石景觀,每100公尺就會有地標標示,讓遊客能清楚瞭解自己的位置。此外,隧道兩側均有照明,不需攜帶手電筒,也減少光害對蝙蝠棲息的影響。

在隧道的中段,遊客會經過舊三貂嶺隧道與三瓜子隧道的交界處。三瓜子隧道較短,隧道口是火紅色的拍照景點,許多遊客在此排隊拍照,但洞外的人頭會一同入鏡,需費心後製才能消除人頭的影響。舊三貂嶺隧道則是隧道的主要部分,長達2公里,遊客需步行穿越,即使在冬天,走完還是滿身汗。隧道內有蒸氣火車煙燻過的痕跡,充滿歷史氣息,而蝙蝠棲息處則在舊三貂嶺隧道內,經過時需放低聲量,拍照時也不能開閃光燈,以免打擾蝙蝠休息。

隧道的生態價值不容小覷。除了蝙蝠,隧道內還有多種生態景觀,如鐘乳石、蕨類植物等。隧道兩側的綠牆是由崩石環境自然形成,生機蓬勃,是拍照的熱門地點。此外,隧道內有水流經過,腳底下的水是人工匯集的,因此不用擔心水會乾掉,任何時候都能與水影入鏡。天晴時的倒影,藍天與翠綠山色交織,宛如一幅畫,令人印象深刻。

隧道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探訪。這條隧道原為鐵路隧道,後因鐵路廢線而成為工業遺址。在工程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結構,並加入生態設計,讓這條隧道成為自然與人文共存的典範。隧道的設計也獲得了多項國際獎項,包括法國建築師境外設計大獎、WLA世界景觀設計獎等,顯示其在設計與生態方面的卓越成就。

除了隧道本身,周圍的景觀也值得探訪。例如,金字橋是火車線路的分岔點,從這裡可以看見火車往來,是觀光熱點。此外,牡丹休憩站位於隧道入口附近,提供遊客休憩空間,並設有導覽解說資訊。從這裡步行至隧道入口,大約400公尺,沿途可欣賞到隧道口的景觀,並拍攝火車的影像。

入場方式方面,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採網路預約制,遊客需在預約網站上預約入場時間,現場無開放候補。開園時間為週二至週日8:30-16:30,每週一休園。入場時需出示預約時的QR CODE,最晚須在每梯次開始後2小時內完成報到,逾時不候。隧道內偶有滴水或蝙蝠飛行,建議配戴帽子或自行車安全帽,以避免被水滴打濕或被蝙蝠驚嚇。

總體而言,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一條結合歷史、生態與自然景觀的觀光隧道,不僅讓遊客能體驗隧道的歷史痕跡,也能欣賞鐘乳石、蝙蝠等生態景觀。其設計理念與實踐,為臺灣生態旅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範例,值得遊客親自探訪。

附近的景點
牡丹老街
牡丹車站
聖南寺
三貂嶺車站
平林休閒農場
十三層親水公園(三貂親水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