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和濕地

漳和濕地位於新北市中和,是結合自然與人工設計的生態公園,也是台北都會區重要的生態教育基地。這裡原本是農業灌溉系統,後來被改造成濕地,成為市民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綠洲。濕地內有豐富的水體和植物,吸引許多鳥類與水生生物棲息,還設有生態教育區,讓遊客能深入了解生態。設計上採用自然淨化系統,環保又節省成本,是都市中難得的生態與教育結合的景點。

漳和濕地座落於臺灣新北市中和地區,是一處融合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工程的特色景點,其獨特的地貌與精心設計的水環境,使其成為臺北都會區內重要的生態教育基地。這座濕地不僅是都市中少有的自然景觀,更展現了人與環境協調共生的智慧,成為市民與遊客皆能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的綠洲。

漳和濕地的歷史可追溯至過去的農業灌溉系統,原本是中和地區重要的水利設施,用以儲存與調節農業用水。然而,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這片土地逐漸被開發,原有的功能也隨之消失。為了重現這片土地的生態價值,新北市政府於2013年啟動「都市方舟漳和濕地水環境營造計畫」,將原本的農田與灌溉水路轉化為生態公園,並於2021年重新開放,成為一個兼具環境教育與休閒功能的公共空間。

濕地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自然生態系統,其整體結構以「水循環」為核心,透過自然工法與人工設施的結合,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濕地內的水體系統由多個水塘、溝渠與池塘組成,這些水體不僅承擔著淨化中坑灌渠水質的功能,更為生物提供了多樣的生境。濕地的設計者巧妙地利用現有地形,將原本的農田與灌溉系統轉化為生態景觀,使整體環境既符合自然規律,又具有人工規劃的美感。

濕地的景觀特色主要體現在其多樣化的水體與植物種植。濕地內有三座主要的水塘,分別為「大水塘」、「中水塘」與「小水塘」,這些水塘的大小與形狀各不相同,形成多樣的水景。此外,濕地內還設有「溪流」與「池塘」,這些水體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濕地的視覺層次,也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環境。濕地的周圍則種植了多種原生植物,包括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這些植物不僅美化環境,也為濕地內的生物提供了食物來源與棲息地。

濕地的生態價值更是其重要特色。濕地內有超過90種鳥類,包括臺灣藍鵲、大冠鷲、五色鳥、白頭翁等,這些鳥類在濕地內築巢、覓食,成為濕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內的水體系統也吸引了多種水生生物,如食蛇龜、盤古蟾蜍、斯文豪氏攀蜥等,這些生物在濕地內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此外,濕地內的植物種類也非常豐富,有超過384種植物,包括臺灣萍蓬草、綬草、水社柳等珍稀植物,這些植物的成長與繁衍,也為濕地的生態系統增添了動態的活力。

濕地的設計與運營也展現了生態教育的理念。濕地內設有「生態教育區」,這裡不僅有介紹濕地生態的展板與導覽資訊,還有專人導覽,讓遊客能更深入地瞭解濕地的生態系統。此外,濕地內還種植了筊白筍、水蓮與芋頭等作物,這些作物的種植不僅展現了農業與生態的結合,也讓遊客能親身體驗食農教育的實踐。濕地的設計者透過這些設施,希望讓遊客在享受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能學習生態知識,培養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意識。

濕地的運營也展現了環保理念的實踐。濕地的水體系統採用「自然淨化工法」,透過植物與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將污水淨化後再回流至中坑灌渠,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水循環系統。這種工法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也避免了化學藥劑的使用,使濕地的環境更加純淨。此外,濕地的設計也考慮到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在施工期間,工程團隊採用了低衝擊的施工方式,以減少對周圍生態的幹擾。

濕地的生態價值與教育功能,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研究與教育基地。許多生態學家與研究機構都來到濕地進行生態觀察與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有助於瞭解臺灣的生態系統,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實證資料。此外,濕地的開放也讓一般民眾能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培養對環境的關懷與保護意識。

總體而言,漳和濕地是一個兼具生態價值與教育功能的特色景點,其獨特的地貌與精心設計的水環境,使其成為臺北都會區內重要的生態教育基地。濕地的設計與運營展現了人與環境協調共生的智慧,也讓遊客能在享受自然景觀的同時,學習生態知識,培養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意識。這座濕地不僅是臺灣的生態寶庫,也成為都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橋樑。

附近的景點
錦和運動公園
圓通禪寺(圓通寺)
國旗嶺
員山公園
海山神社遺跡
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