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山北峰寺

金龍山北峯寺位於新北市汐止區金龍湖畔,是百年歷史的佛教寺廟,俗稱「社後觀音仔廟」,是當地信仰中心。寺內供奉的八臂觀世音菩薩,源自艋舺龍山寺,經過百年傳承,成為北部重要宗教景點。寺廟位於風景優美、環境清幽的金龍湖畔,與自然景觀融合,也保留了與農業時代相關的朝山傳統。建築風格融合佛教與地方文化,如觀音殿與大雄寶殿設計莊嚴,並有豐富的宗教活動,如農曆二月十九日的朝山活動,吸引許多信眾參與。金龍山北峯寺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象徵。

金龍山北峯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汐止區金龍湖畔,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佛教寺院,俗稱「社後觀音仔廟」,是社後地區的信仰中心。該寺座落於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金龍湖畔,周遭環境清幽,山巒環繞,自古便成為信眾朝聖與修行的重要場所。寺內供奉的八臂觀世音菩薩,是嘉慶八年(1803年)自艋舺龍山寺分靈而來,經過百年傳承與發展,現已成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宗教文化景點。

從地理環境來看,金龍山北峯寺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價值。金龍湖是汐止地區重要的自然景觀,湖水清澈,周圍山巒錯落,為信眾提供一個與自然相處的空間。寺廟依湖而建,與湖水相映成趣,營造出一種靜謐與莊嚴的氛圍。此外,金龍山北峯寺所在的社後地區,過去是汐止最大的稻米產區,有「汐止穀倉」之稱,這段歷史也為寺廟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農業時代,寺廟的朝山活動便與農民的作息時間相配合,於黃昏時分舉行,這一傳統至今仍被保留,成為信眾與地方文化連結的橋樑。

從歷史沿革來看,金龍山北峯寺的興建過程充滿了地方信仰的傳承與發展。據記載,寺廟最初僅以爐主輪祀的方式奉祀八臂觀音菩薩,直到1941年觀世音菩薩點地興建道場,地方仕紳黃金土、黃水連、陳論、陳清標、蔡登、蔡金土、闕山爐等人協力完成初步寺址。然而,當時寺名與日本政府之間存在糾紛,直到1945年黃金土親自前往日本政府,經教育課長古堅玄信等人協助,請艋舺龍山寺住持釋真常和尚佈教,才正式登記名稱為金龍山北峯寺。這段歷史不僅展現了地方信仰與政府間的互動,也反映了戰後臺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整合。

在建築特色方面,金龍山北峯寺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佛教與地方文化元素。寺內最為顯著的建築是觀音殿,其左側供奉大行菩賢王菩薩,右側供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中央則是八臂觀世音菩薩,這三尊菩薩的配置體現了佛教中三寶(佛、法、僧)的教義。觀音殿的設計採用岩石砌成的造景,營造出普陀洛迦山的景觀,使信徒在參拜時能感受到觀音菩薩所居住的聖地。殿內設有觀音許願池,善財童子向觀音菩薩請法的場景,象徵著信仰的純真與祈願的實現。此外,觀音殿與大雄寶殿之間的空間設計,也展現了佛教建築的對稱與莊嚴。

大雄寶殿是寺廟的核心建築,於1983年落成,其左側供奉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右側則是西南方文殊師利菩薩,中央為釋迦牟尼佛,這三尊佛像的配置體現了佛教三寶的教義。大雄寶殿的建築風格採用傳統木構結構,屋頂為歇山式,屋脊上飾有佛教符號,如蓮花、寶珠等,這些細節都展現了傳統佛教建築的精緻工藝。殿內的佛像高大莊嚴,四周的雕樑畫棟也增添了宗教的莊嚴感。此外,大雄寶殿後方設有地藏紀念堂,於2019年落成,用以紀念地藏王菩薩的信仰與功德,這座建築的設計也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成為寺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宗教活動方面,金龍山北峯寺的朝山活動是其最為重要的傳統。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菩薩聖誕,寺廟會舉行盛大的朝山活動,信眾在當天晚上6點開始,三步一拜地沿著寺廟的步道上山,這是一種象徵性的修行方式,也展現了信眾對觀音菩薩的虔誠。除了二月十九日,寺廟每年也會在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日)和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舉行朝山活動,這三項活動的舉辦,使金龍山北峯寺成為汐止地區最重要的宗教節慶之一。此外,寺廟的每日早晚課儀式、法會與祈福活動,也讓信眾有機會與菩薩建立更深入的連結。

從文化價值來看,金龍山北峯寺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社後地區文化傳承的象徵。寺廟的歷史與建築,與社後地區的稻米產業、農業文化緊密相連,這段歷史也成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寺廟的朝山活動與農民的作息時間相配合,這一傳統至今仍被保留,展現了地方信仰與農業生活的融合。此外,寺廟的歷史與建築,也成為研究臺灣佛教發展的重要資料,許多學者與歷史研究者都曾到訪寺廟,進行調查與研究。

總體而言,金龍山北峯寺不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處融合自然、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歷史的深厚性、建築的精緻性,以及宗教活動的活潑性,使其成為臺灣北部重要的宗教與文化景點。無論是信眾還是遊客,都能在這座寺廟中感受到信仰的莊嚴與自然的寧靜,也體會到地方文化的深厚與傳承。

附近的景點
汐止金龍湖環湖步道
內溝溪生態步道
內溝山 翠湖步道
樂活公園
內溝溪生態展示館
香帥蛋糕芋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