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遊客中心是新北市瑞芳區的重要文化景點,改建後以簡約設計與自然融合,成為生態旅遊與文化敘事的代表。建築外觀紅色屋頂與山林對比卻又和諧,展現永續與在地文化。設計靈感來自山屋與帳篷,透過透光材料、透水鋪面與植栽,強調環境永續。建築也結合歷史文化,展示淡蘭古道與基隆河的故事,並提供休憩與資訊功能。2023年獲國際景觀獎肯定,展現臺灣設計的創新與特色。
猴硐遊客中心作為新北市瑞芳區的重要文化景觀,自2022年改建後,以獨特的設計理念與自然融合的空間概念,成為臺灣生態旅遊與文化敘事的代表性場域。這座被稱為「小紅屋」的建築,不僅是連接自然與人文的轉換點,更以創新設計展現環境永續與在地文化結合的價值。其建築外觀如帳篷般簡約,紅色屋頂與周圍濃綠山林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因設計細節與環境調和,成為山林間的點睛之筆。以下將從建築特色、環境設計、文化敘事、功能定位與獲獎背景五大方面,深入探討這座具有國際視野的景觀建築。
首先,建築本身以「山屋」與「帳篷」為設計靈感,透過簡潔的結構與自然材料,創造出與周遭環境協調的空間。其紅色屋頂採用輕質透光材料,使自然光線與風流穿過棚頂,形成動態的光影效果。中庭設計以透水鋪面與植栽結合,使雨水可滲入土壤或導入雨水花園,強調「環境永續」的設計理念。這種設計不僅降低建築對周遭生態的幹擾,也讓遊客能感受到自然與建築的互動。此外,低垂的頂棚作為館內外空間的區隔,既保留了開放的視野,又提供了遮蔽的機能,展現出對空間使用的細膩考量。
在環境設計方面,猴硐遊客中心的建造過程充分體現「尊重土地紋理」的設計哲學。建築師以聚落周邊磚造紅老房子的色彩為參考,使紅色屋頂與周遭紅色屋瓦形成色彩的延續,同時透過植物配置與地形整合,讓建築與山林環境自然融合。例如,建築周圍的植栽設計結合本地植物,既美化環境,也提供生態棲息地。此外,建築基座與周遭地形的關係也被精心考量,使整體空間與自然地形協調,避免對原有生態造成幹擾。這種設計方式,不僅讓建築成為景觀的一部分,也讓遊客能感受到與自然共存的價值。
猴硐遊客中心的另一大特色,是將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敘事空間。建築右翼的展示間透過輕量策展方式,展覽淡蘭古道與基隆河的歷史故事。淡蘭古道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古道之一,曾是漢人與原住民交貿的重要通道,而基隆河則是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其歷史與開發過程與臺灣的殖民史、移民史緊密相關。這座遊客中心透過展覽與導覽,讓遊客能理解這兩條歷史路線如何影響臺灣的發展,也讓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產生連結。此外,建築內也設有關於猴硐地區的歷史介紹,例如瑞三礦業整煤廠的歷史背景,以及猴硐舊隧道的歷史意義,使遊客能透過空間導覽,逐步深入理解這座地區的過去與現在。
在功能定位上,猴硐遊客中心不僅是資訊中心,更是一個休憩與活動的空間。建築內設有飲水機、AED急救設備與長條椅子,提供遊客休憩的機能。此外,建築周圍的步道設計也考慮到不同族羣的使用需求,例如無障礙坡道與遮蔽處,讓不同年齡層與需求的遊客都能方便地使用空間。這座建築也作為山友與自行車騎士的休息點,提供他們補充能量的場所。這種多功能的設計,使遊客中心不僅是資訊的傳達點,更成為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空間。
最後,猴硐遊客中心的國際認可,也展現其設計理念的獨創性與價值。2023年,這座建築榮獲「Landezine國際景觀獎」特別推薦獎,這是國際知名景觀設計媒體對其設計理念的肯定。該獎項評審指出,猴硐遊客中心以大膽色調與尺度設計並存細緻而優雅的空間轉換,並具備氣候建築的內涵與在地文化的展現。這座建築的設計不僅符合國際景觀設計的趨勢,也展現臺灣在景觀設計上的創新與特色。
總體而言,猴硐遊客中心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環境融合的理念、文化敘事的深度,以及國際認可的價值,成為臺灣生態旅遊與文化敘事的重要代表。這座建築不僅是資訊中心,更是一個讓遊客能感受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空間。未來,這座建築將持續作為連結自然與人文的橋樑,展現臺灣在景觀設計上的創新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