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股夏綠地原本是個垃圾山,經過新北市政府多年整治,現在變成融合生態、藝術和教育的綠色空間。這裡有彩繪涵管、階梯,還有生態水池和休憩步道。雖然樹蔭不多,但設計活潑,成了熱門打卡點。另外,這裡還有資源循環教育基地,讓人學到環保知識。五股夏綠地的轉變,展現了城市規劃與永續理念的結合,是大台北地區值得一看的景點。
五股夏綠地的前身是長年被視為五股區「污點」的垃圾山,經過新北市政府多年的規劃與整治,如今已轉化為一個融合生態、藝術與教育功能的綠色空間。這座佔地60公頃的公園,不僅是五股地區的親子景點,更以獨特的設計與永續精神成為大臺北地區的熱門打卡地。從歷史背景到現今的景點特色,五股夏綠地的轉變過程值得細細品味。
首先,五股夏綠地的歷史軌跡充滿了改造與重生的寓意。過去的五股垃圾山因長期傾倒工業廢料與生活垃圾,加上週邊林立的違章廠家,形成了一個環境污染與衛生死角的區域。居民對此區域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垃圾山」的負面標籤。然而,新北市政府在2010年代啟動「五股垃圾山環境整頓計畫」後,以跨部門協作的方式,逐步拆除違章建築、清理堆積垃圾、改善排水系統,並引入生態綠化概念,使這片土地在歷經數十年的整治後,重新煥發新生。如今的五股夏綠地,不僅保留了部分歷史記憶,更以現代城市美學與生態友善的設計,成為五股地區的標誌性景點。
五股夏綠地的景點特色,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其獨特的彩繪涵管與彩繪階梯。這座公園內的許多排水管,經過藝術家的精心彩繪,變成了充滿童趣的「躲貓貓」主題景觀。每根涵管都以馬卡龍色系的色彩進行創作,有些管體上繪有動物與人物,有些則以抽象圖案呈現,讓遊客在穿梭涵管之間時,能發現藏在管內的藝術驚喜。而沿著涵管延伸而來的彩繪階梯,則以流暢的線條與色彩搭配,形成一個個充滿童趣的步道。這些設計不僅讓公園的景觀更加活潑,也引發許多攝影愛好者與遊客的興趣,成為社交媒體上熱門的打卡地標。
除了彩繪涵管與階梯,五股夏綠地的生態水池與休憩步道也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園內設有生態水池,池中養殖各種水生植物與魚類,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遊客可以在此邊走邊賞,感受自然的靜謐與生動。而沿著公園周邊的休憩步道,則以舒適的座椅與遮陽處設計,讓遊客在炎炎夏日中也能享受涼爽的休閒時光。步道兩側的草地廣袤,偶而可以看到幾棵樹木,為整體景觀增添一抹綠意。然而,由於公園的設計偏重於草地與涵管,樹蔭並不多,因此在夏季時,遊客若想避暑,仍需尋找涵管或陰涼處。
五股夏綠地的另一個亮點是其與周邊環境的融合。雖然原本是垃圾山,但經過整治後,公園的設計充分考量了周邊工業區的環境。例如,園內的許多廢棄物,如廢輪胎、混凝土塊、鐵絲網等,都被重新利用,轉化為再生藝術造景。這些廢棄物被製成百寶箱混凝土彩繪、繽紛輪胎地景與寶特瓶造型牆,不僅美化了公園的景觀,也展現了資源循環的永續理念。此外,公園周邊的工廠區在拆遷後,也成為五股夏綠地的延伸空間,讓遊客在欣賞公園景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五股地區的產業轉型過程。
除了景觀設計,五股夏綠地的教育功能也值得關注。園內設有新北市資源循環教育基地,這座三層樓的建築物以「溝層式綠屋頂系統+外牆採造型三明治版+玻璃帷幕及鋁格柵」的設計,成為一個結合環境教育與資源回收的空間。基地內設有展示區,介紹資源回收的流程與重要性,也舉辦各種環境教育活動,例如回收物展覽、永續生活講座等。這座教育基地不僅讓遊客瞭解資源回收的價值,也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理念。
五股夏綠地的景點設計,也融合了現代城市美學與生態觀念。公園的整體規劃以自然生態為主軸,同時加入藝術與人文元素,使其成為一個兼具美感與功能的綠色空間。例如,公園的入口處設有「今昔對比」的看板,讓遊客在欣賞現今景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過去垃圾山的歷史記憶。此外,公園的設計也考慮到不同年齡層的遊客需求,例如為親子家庭設置舒適的座椅與休憩區,為年輕人設置藝術與拍照景點,為老年人設置舒適的步道與遮陽處。
然而,五股夏綠地的景點特色並非全然完美。例如,雖然公園的草地廣袤,但樹蔭不足,導致夏季時遊客在步道上感到熱鬧。此外,公園內雖然設有生態水池與休憩步道,但缺乏針對兒童的遊樂設施,使得年輕家庭在遊玩時可能感到不足。不過,這些小缺點並未影響五股夏綠地的整體吸引力,反而讓遊客在欣賞景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座公園的設計理念與永續精神。
總體而言,五股夏綠地的轉變過程,是新北市政府以環境整治與城市美學為主軸,將一個曾經被視為「污點」的垃圾山,轉化為一個兼具生態、藝術與教育功能的綠色空間。這座公園的設計不僅展現了政府在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上的用心,也讓五股地區的居民與遊客,能共同參與這座公園的永續發展。五股夏綠地的景點特色與歷史軌跡,使其成為大臺北地區不可錯過的綠色景點,也成為一個展現城市美學與永續理念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