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坑輕軌不只串聯新北市安坑、汐止與北投等區域,更以藝術與文化為重點,打造具創造力與在地特色的軌道線。車站設計融入藝術裝置、馬賽克拼貼與互動空間,如安坑車站的「安坑之眼」雕塑、汐止車站的「汐止之門」與北投車站的「北投之泉」,都展現當地特色。沿線還有公共藝術創作與互動裝置,讓乘客在搭乘輕軌時,能感受歷史、文化與自然之美,也讓輕軌成為一個兼具藝術與文化價值的空間。
安坑輕軌作為臺北都會區的重要交通動線,不僅串聯了新北市安坑、汐止與北投等區域,更以藝術與文化為核心,打造了一條充滿創造力與在地特色的軌道線路。從車站入口的藝術裝置到站內的景觀設計,從路線沿線的公共藝術創作到站內的互動空間,安坑輕軌透過藝術與設計,將軌道線路轉化為一個可見、可觸、可感受的文化空間。以下將聚焦幾個重點地點,深入探討其藝術特色與文化價值。
首先,安坑輕軌的車站設計中,「安坑車站」是首個以藝術為主軸的車站。車站入口處的「安坑之眼」雕塑,由藝術家謝德慶創作,以玻璃與金屬為材料,呈現一個巨大的眼睛造型,象徵「看見」與「連結」。這個雕塑不僅是車站的標誌,更隱喻安坑地區的歷史與文化,透過視覺與空間的設計,引導乘客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藝術空間。此外,車站內的地面設計採用馬賽克拼貼,以安坑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產業特色為主題,如稻田、風車、山巒等元素,將車站轉化為一個可見的藝術畫面,讓乘客在等待列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安坑的風貌與文化。
接下來,「汐止車站」作為安坑輕軌的終點站,其藝術設計則更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車站入口處的「汐止之門」是由建築師林懷民設計,結合混凝土與玻璃的材質,形成一個簡潔而強烈的門廊結構。這個設計不僅作為車站的入口,也象徵著汐止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景觀。車站內的地面與牆面則以「水」為主題,透過馬賽克拼貼與光影設計,營造出一種流動的水景感,讓乘客在車站內能感受到汐止地區的濕潤氣息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再者,「北投車站」作為安坑輕軌的中轉站,其藝術設計則更強調與臺灣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傳統的連結。車站入口處的「北投之泉」雕塑,由藝術家陳永興創作,以金屬與玻璃為材料,呈現一個巨大的泉水造型,象徵北投地區的溫泉文化與自然資源。這個雕塑不僅是車站的標誌,也隱喻北投地區的歷史與文化,透過視覺與空間的設計,引導乘客進入一個與自然資源相關的藝術空間。車站內的地面設計則以「山」為主題,透過馬賽克拼貼與光影設計,營造出一個與山巒相關的藝術畫面,讓乘客在車站內能感受到北投地區的自然景觀與文化特色。
除了車站的設計,安坑輕軌的路線沿線也設有多處公共藝術創作。例如,在安坑地區的「安坑文化園區」,有許多與安坑歷史與文化相關的藝術創作,如「安坑之魂」雕塑羣,由藝術家林懷民創作,以金屬與玻璃為材料,呈現安坑地區的歷史與文化。這些藝術創作不僅是安坑文化園區的亮點,也與安坑輕軌的路線形成互動,讓乘客在搭乘輕軌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安坑的歷史與文化。
此外,安坑輕軌的車站內也設有多處互動藝術空間,如「安坑之聲」互動裝置,由藝術家謝德慶創作,透過聲音與光線的結合,讓乘客在車站內能感受到安坑的聲音與光線。這個互動裝置不僅是車站的特色,也讓乘客在等待列車的同時,能體驗到安坑的聲音與光線,增加車站的趣味性與互動性。
在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安坑輕軌的設計團隊也考慮到乘客的使用需求與文化價值,例如,在車站內設有「藝術導覽圖」,讓乘客能瞭解每個藝術創作的背景與設計理念。此外,車站內也設有「藝術互動區」,讓乘客能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增加車站的互動性與參與感。
總體而言,安坑輕軌的公共藝術設計,不僅是車站的裝飾,更是一個與文化、自然、歷史與未來相關的藝術空間。透過藝術與設計的結合,安坑輕軌將軌道線路轉化為一個可見、可觸、可感受的文化空間,讓乘客在搭乘輕軌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安坑的歷史與文化,也能體驗到藝術與設計的創造力。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車站的美感與文化價值,也讓安坑輕軌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公共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