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火車站ˍ舊站

臺中火車站舊站是中臺灣重要的歷史與交通象徵,包含前站與後站。前站為1917年建成的第二代車站,採紅磚與洋式設計,展現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後站則是原糖業鐵路車站,與臺中市發展緊密相關。舊站的貨物倉庫、防空壕、碉堡,以及保存車輛與歷史物件,都見證了鐵路與戰時歷史。這些遺跡不僅是文化資產,也成為教育與研究的重要資源,展現舊站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臺中火車站的舊站,作為中臺灣交通與歷史的重要象徵,其建築與空間佈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社會記憶。舊站主要包含前站與後站兩部分,其中前站為第二代「臺中驛」,後站則為原糖業鐵路車站「中南驛」,兩者共同構成臺中火車站歷史軌跡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將聚焦於舊站的核心地點,探討其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文化價值。

前站作為臺中火車站的主體結構,其建築風格與空間配置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1917年完工的第二代車站,以紅磚砌成主體,屋頂採用洋式木構造銅板瓦,月臺則為鑄鐵構造,整體設計融合「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與總督府(今總統府)同屬辰野金吾式建築。車站內部的候車大廳設計採用挑高結構,並以精細的雕刻與拱形橫梁裝飾,體現日治時期對公共建築的裝飾追求。此外,車站外緣的木造迴廊在1917年完工時已具備裝飾性設計,基座、柱頭與橫梁接頭皆有藝術處理,入口處更設有雙柱設計,展現當時對空間氣派的考量。前站的候車大廳、剪票閘口與售票窗口,至今仍保留著歷史痕跡,而站前長廊與地下道的空間配置,則反映當時交通與公共設施的規劃思維。

前站與後站之間的連結,透過地下道完成,這條地下道不僅是車站運輸系統的一部分,更成為歷史記憶的載體。地下道兩側懸掛藝術作品,並展示臺鐵的老照片與圖片簡介,使旅客在通行間能感受歷史的氛圍。此外,地下道內設有LED燈顯示近期到站列車時刻表與到站月臺,這項現代化設施與歷史建築的結合,展現舊站從功能空間向文化設施的轉型。前站的候車大廳與購票大廳,則是當時旅客進行換乘與購票的重要場所,其空間佈局與裝飾細節,皆反映日治時期對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

後站則源自日治時期的糖業鐵路系統,原為「中南驛」,1916年建造,後於1964年改建為臺鐵臺中線的後站。後站的歷史軌跡與臺中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作為糖業鐵路的車站,曾是糖業運輸的重要節點。1959年因八七水災導致南北平行預備線毀損,後站的客運功能隨之終止。2004年,後站被臺中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臺灣歷史建築,其現存的結構與周遭環境,成為研究糖業鐵路與臺中市歷史的重要場域。後站背面與月臺之間的地下道,則是舊站運輸系統的關鍵部分,其結構與空間配置,反映當時鐵路工程的技術水平。

舊站的貨物倉庫羣,是臺中火車站歷史軌跡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臺中驛第一貨物倉庫羣(新民街11-17號)與第二貨物倉庫羣(20號倉庫羣)均為歷史建築,其建築風格與結構,反映日治時期對貨物儲存的規劃。這些倉庫與周遭的設施,如附屬建築27號倉庫,皆為臺中火車站歷史空間的延伸。此外,舊站周遭的防空壕與碉堡羣,則是戰時時期的防禦工事,其歷史背景與戰時經驗,使這些地點具備特殊的歷史價值。這些防空壕與碉堡,不僅是戰時防禦的證據,也成為後期歷史教育與文化保存的重點。

舊站的保存車輛與歷史物件,則是臺中火車站文化資產的重要組成。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自2022年起購入多輛保存車輛,這些車輛不僅是鐵路歷史的見證,也為後期的文化展示提供實體載體。此外,舊站的機關車庫遺構,雖尚未開放,但其歷史背景與結構,仍具備研究價值。這些保存車輛與遺構,與舊站的建築與空間配置共同構成臺中火車站的歷史記憶。

臺中火車站的舊站,作為中臺灣交通與歷史的重要象徵,其建築與空間佈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社會記憶。前站的第二代車站,以其紅磚結構與洋式設計,展現日治時期對公共建築的追求;後站的歷史軌跡,則與糖業鐵路與臺中市的發展緊密相連。舊站的貨物倉庫羣、防空壕與碉堡羣,以及保存車輛與歷史物件,皆為臺中火車站歷史軌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點不僅是鐵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後期文化保存與教育的重要資源。臺中火車站的舊站,以其歷史價值與文化 significance,成為研究中臺灣交通與歷史的重要場域。

附近的景點
臺中驛鐵道文化園區
新臺中火車站
宮原眼科
富興工廠1962
綠川水岸廊道
綠空鐵道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