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州廳是位於臺中市西區的歷史建築,曾是日治時期的行政中心,具備重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這棟建築融合日式與西方風格,設計精緻,歷經多次使用功能的改變,從市政府辦公廳到未來可能成為美術館園區。它不僅是臺中市的文化資產,也見證了臺灣近現代的發展軌跡,值得深入探討與珍惜。
臺中州廳是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區的一座歷史建築,作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行政中心,其歷史與建築價值深具代表性。這座建築不僅是臺中市的重要文化資產,也象徵著臺灣近現代的發展軌跡。從其建造過程、歷史沿革到現今的再利用規劃,臺中州廳的每個階段都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值得深入探討。
臺中州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的臺灣總督府在臺中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選擇在現址興建行政機構。1913年,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州廳開始興建,歷時五期工程,直到1934年才完成。這座建築的設計融合了西方古典風格與日式元素,成為當時臺灣官署建築的代表。其主體為L型平面二層建築,中央有塔式突出建築,正立面左右的角樓用以銜接兩翼,並延伸出辦公室。入口處的「車寄」設計,以及屋頂的馬薩式屋頂,都是其獨特的建築特徵。
在戰後時期,臺中州廳成為舊臺中市政府的辦公廳舍,並在2000年被選為臺中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座建築的使用功能逐漸轉變。2010年,臺中市政府開始規劃都市更新案,並於2014年與文化部合作,將州廳規劃為城市博物館。然而,後續的規劃又因民意意見而多次調整,最終在2020年,市政府決定讓州廳繼續由三局處作為辦公處,並配合古蹟修復工程,調整非古蹟的廳舍辦公。這些變動反映了臺中州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轉換,也展現了其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
臺中州廳的建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其設計採用仿法國馬薩風格,入口處的「車寄」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典型特徵,中央的塔式突出建築則增加了整體的視覺張力。正立面的角樓設計不僅強化了建築的整體性,也為其增添了歷史感。一樓入口玄關的多立克柱式柱子,與二樓的愛奧尼克柱,展現了古希臘建築的美學。退縮的陽臺設計則增強了立面的陰影效果,使整體建築更具層次感。屋頂的鋪紋石板瓦與銅片瓦,以及屋檐上的老虎窗與牛眼窗,不僅具有通風功能,也增添了裝飾性。內部的貓道設計,則是日治時期建築的另一個特色,顯示了當時對空間利用的細緻考量。
除了建築本身,臺中州廳的周邊環境也具有歷史價值。在州廳周邊,有舊市議會、大屯郡役所等歷史建築,這些建築與州廳共同構成了一個歷史空間。2017年,臺中市政府提出「臺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將州廳與周邊歷史建築進行修繕與景觀改造,以提升其文化價值。這項計畫不僅讓州廳本身得到修復,也讓其周邊環境變得更加活絡,成為臺中市的文化景點。
在現今的再利用規劃中,臺中州廳的未來方向引人關注。2019年,文化部與臺中市政府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州廳修復後,將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接管,成立「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州廳園區」。然而,後續的規劃又因民意意見而多次調整,最終在2020年,市政府決定讓州廳繼續由三局處作為辦公處,並配合古蹟修復工程,調整非古蹟的廳舍辦公。這顯示出臺中州廳在文化與行政功能之間的平衡,也反映了市民對歷史建築的重視。
臺中州廳的歷史與建築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從其建造過程、歷史沿革到現今的再利用規劃,這座建築不僅是臺中市的象徵,也展現了臺灣近現代的發展軌跡。無論是其建築設計的精緻,還是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轉換,臺中州廳都值得深入探討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