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覺寺

寶覺禪寺在台中北區,歷史悠久,融合日治與戰後風格,是重要文化地標。正殿為核心,有三尊佛像,戰後更換為檜木,形成特殊景觀。廣場有火車頭與公德堂,紀念歷史與社會責任。友愛鐘樓有重達千斤的鐘,象徵中日友愛。和平英魂觀音亭紀念戰爭中的亡靈,每年有日本遺族來弔祭。納骨塔與慰靈碑則收容日人骨灰,展現寺方對歷史的尊重。庭院保留日治石燈籠,景觀融合日式與臺灣風格,整體見證歷史與文化價值。

寶覺禪寺位於臺中市北區健行路,是一座融合日治時期與戰後重建的古寺,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深具代表性。寺內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更因中日友好的歷史記憶而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地標。以下將以重點地點為主軸,介紹寶覺寺的各個特色區域與歷史背景。

首先,正殿是寶覺寺的核心建築,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治時期的磚造挑高結構與戰後的改建。正殿原本因經費不足,建材質地並未優良,但寺方歷經長期的維護與修復,於幾年前將所有木造部分更換為檜木,並在原建築外另建掩體保護古蹟,形成特殊的寺中寺景觀。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與阿彌陀佛三尊佛像,三尊佛像的安排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也反映了寺方在戰後對佛教信仰的重視。正殿的歷史可追溯至1927年,由日本東海宜誠禪師發起興建,後經多次擴建,成為臺中市重要的古寺之一。

正殿前的廣場是寺內的重要空間,廣場上不僅有彌勒佛像,還有80年前的運煤火車頭作為歷史見證。這輛蒸汽火車頭曾是寺內的古物,數年前在整修工程中被移除,但其存在仍讓人回想過去的記憶。廣場上還設有「公德堂」,這座建築因戰後政府配合都市重劃,將部分無名骨骸遷葬至此,因此成為園區內唯一缺乏日式風格的建築。公德堂的存在不僅是歷史的痕跡,也體現了寺方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接下來是友愛鐘樓,這座建築是寶覺寺的象徵性地標,其樓頂安置了一座重達一千臺斤的大型鐘,由日本佛教界於1958年捐贈。這座鐘的來源與歷史背景,與寺方在戰後對日人亡靈的安置有著密切關聯。住持林錦東法師為了普渡流散在各處的日人亡靈,歷經數十年的奔走,終於將他們安置在寺院內,並設置納骨塔。因此,友愛鐘樓的鐘不僅是時刻的提醒,也象徵著中日之間的友愛與共情。

友愛鐘樓周圍是「和平英魂觀音亭」,這座觀音亭是為了紀念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臺灣人日本兵與日本人而建。觀音亭的設計融合了佛教與日本的建築元素,其存在不僅是對戰爭歷史的紀念,也展現了寶覺寺在中日友好關係中的角色。每年春秋兩季,寶覺寺都會舉辦弔祭活動,日本遺族會跨海來此憑弔先人,這項傳統也讓寶覺寺成為日本觀光客必訪的景點之一。

園區東側的「靈安故鄉慰靈碑」是另一個重要的歷史記憶點。這座慰靈碑由日本東京的東鄉神社於戰後捐贈,用以紀念在戰爭中陣亡的臺灣人日本兵。慰靈碑的存在與歷史背景,與寶覺寺的納骨塔形成對應,展現了寺方在戰後對日人亡靈的安置與敬意。慰靈碑的設計與文字內容,也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對戰爭歷史的反思與對臺灣的關懷。

園區西側的「納骨塔」是寶覺寺最重要的歷史遺產之一。納骨塔的設立與歷史背景,與住持林錦東法師的奔走有著直接關聯。在戰後,許多原日本寺院內的日人骨灰被散置一旁,林錦東法師便積極收集這些骨灰,並在臺灣北部、中部、南部三地設置納骨塔,其中中部的納骨塔便設於寶覺寺。納骨塔的設計與建造,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也體現了寺方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除了這些主要地點,寶覺寺的庭院也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庭院內保留了許多日治時代的石燈籠,這些石燈籠的設計與風格,反映了當時日本的建築藝術。此外,庭院的景觀設計也融合了日式與臺灣的元素,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與自然美感的空間。

總體而言,寶覺寺的各個地點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也記錄了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歷史記憶。從正殿的古建築到友愛鐘樓的鐘聲,從和平英魂觀音亭的紀唸到靈安故鄉慰靈碑的歷史,每一處地點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寶覺寺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地標,也讓訪客在參訪時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遠。

附近的景點
臺灣香蕉新樂園
中正公園
臺中市孔廟
臺中市中山堂
臺中市忠烈祠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