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

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在1938年建成,是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後復建工程的見證,位於後里泰安車站旁。紀念碑造型像砲彈,與周圍的舊山線鐵路、泰安車站和大安溪鐵橋形成歷史連結。泰安車站是日治時期的木造車站,戰後改為文化園區。這場地震造成鐵路重創,復建耗時三年,碑文記載了災難與復興過程,也紀念了犧牲的工程人員。紀念碑與車站、鐵橋共同見證了鐵路與災害歷史,成為後裏地區重要的文化遺產。

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位於臺灣臺中市后里區泰安車站旁,建於1938年,是當時因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所造成的災難與復建工程的歷史見證。這座砲彈型的紀念碑不僅是地震歷史的記憶載體,也與周遭的舊山線鐵路、泰安車站及大安溪鐵橋等歷史遺產形成緊密聯繫,成為後裏地區重要的文化與歷史景點。其所在位置的地理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探索日治時期鐵路發展與地震災害的關鍵場域。

從地理位置來看,紀念碑位於泰安車站後方,緊鄰大安溪鐵橋,這座鐵橋是舊山線的重要構築物,與紀念碑共同構成後裏地區的鐵路歷史縮影。泰安車站本身是日治時期的木造車站,戰後因舊山線鐵路遷移而停用,現為泰安鐵道文化園區的一部分,與紀念碑形成歷史空間的對話。這座車站的站房與月臺設計,因應當時鐵路地形的特殊需求,曾建於高處,與紀念碑的砲彈型造型形成對比,展現不同時期的工程技術與建築理念。

1935年4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規模7.3的「墩仔腳大地震」,震央位於大安溪北方,對當時的臺中線鐵路造成嚴重破壞。這場地震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也讓舊山線的鐵路隧道、橋樑與車站遭受重創。泰安車站作為當時的重要車站,其周邊的鐵路設施亦因地震而損毀,迫使鐵路工程人員投入三年時間進行復建。復建過程中,舊泰安車站被重建為混凝土結構,月臺設計也因地形需求而調整,形成月臺比車站高的特殊景觀,這項工程的歷程與成果,皆被記載於紀念碑的碑文之中。

紀念碑的設計採用砲彈型的造型,其外觀呈現類似砲彈的圓弧形狀,這種設計可能與當時的工程技術或紀念意義有關。碑體上刻有「臺中線震災復興紀記念碑」的標誌,並記載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災害程度,以及復建工程的歷程。碑文內容提到,此次地震造成臺中線鐵路嚴重損壞,經三年努力後於1938年7月15日恢復通車,並特別提及復建期間有員工因工殉職,其屍骨被埋於紀念碑下,作為對這些無名英雄的紀念。這種將歷史記憶與個人命運結合的設計,使紀念碑不僅是工程成就的體現,也成為對災難中犧牲者致敬的空間。

與紀念碑緊鄰的舊泰安車站,其歷史背景與地震災害有著深刻的連結。車站原為日治時期的木造車站,戰後因舊山線鐵路遷移而停用,現為泰安鐵道文化園區的一部分,成為觀光與歷史教育的場域。車站的站房與月臺設計,因應當時鐵路地形的特殊需求,曾建於高處,與紀念碑的砲彈型造型形成對比,展現不同時期的工程技術與建築理念。車站周邊的鐵軌與轉轍器仍保留廢站前的配置,而站內軌道僅延伸至站場南端,未與後裏站銜接,這項歷史遺跡與紀念碑共同構成後裏地區的鐵路文化景觀。

大安溪鐵橋是舊山線的重要構築物,與紀念碑共同構成後裏地區的鐵路歷史縮影。這座鐵橋在1935年地震中也遭受損壞,但因復建工程的需要而得以修復,成為舊山線鐵路復建的見證。鐵橋的結構與周遭地形的關聯,與紀念碑所記載的地震災害與復建歷程形成歷史的對話。鐵橋的歷史價值與紀念碑的歷史意義,使後裏地區的鐵路遺產成為研究臺灣近代交通與災害歷史的重要場域。

除了紀念碑與舊車站,後裏地區的其他歷史遺產也與這場地震有著關聯。例如,泰安老街、臺中市后里區泰安國民小學、安眉路與福興路等,皆與1935年地震的歷史背景有著隱含的連結。這些地方的歷史記憶,與紀念碑所記載的災難與復建歷程共同構成後裏地區的歷史敘事。此外,後裏地區的公車資訊與鄰近車站,也與舊山線鐵路的歷史發展有著關聯,使這座地區成為探索臺灣鐵路歷史與地震災害的關鍵場域。

在當前的利用狀況中,紀念碑與舊泰安車站共同成為後裏地區的觀光景點,吸引許多歷史與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這座紀念碑的歷史價值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鐵路與地震歷史的重要見證。同時,舊泰安車站的站房與月臺設計,也成為研究日治時期鐵路建築的實證資料。這座車站與紀念碑的歷史聯繫,使其成為後裏地區的文化與歷史教育的重要場域。

總體而言,臺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位於泰安車站旁,與周遭的鐵路遺產形成緊密聯繫,成為後裏地區重要的歷史與文化景點。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鐵路與地震災害歷史的重要見證,也為後裏地區的鐵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價值。

附近的景點
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泰安落羽松
臺鐵舊山線-大安溪鐵橋
鳳凰山農場
中社觀光花市
后里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