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是花蓮熱門的自然景點,有廣闊的森林、豐富的生態與多樣景點。園內有自行車道、圖騰花海、藝術裝置與特色景觀。服務中心附近有開放空間、日地月池與裝置藝術,如螞蟻、蝴蝶等,增添趣味。北環自行車道四季景色不同,南環則以秋冬季楓葉與油菜花田聞名。主環園道像伯朗大道,可騎車欣賞自然風景。圖騰花海每年春季開放大片花田,展現原住民文化。園內藝術裝置與休閒空間,讓遊客享受自然與藝術的融合。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以其廣闊的林相、豐富的生態與獨特的景觀,成為花蓮地區最受歡迎的自然景點之一。園內分佈著多條自行車道、圖騰花海、裝置藝術與特色景觀,為遊客提供多樣化的賞景與休閒選擇。以下將針對園內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片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森林祕境。

首先,園區的核心區域以服務中心週邊為中心,這裡不僅是遊客入園的起點,也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景點聚集地。服務中心周邊有著廣大的開放空間,包括大草皮、日地月池與多處裝置藝術,這些景點在視覺與景觀上都具有獨特的魅力。日地月池是園內著名的自然景觀,池水清澈見底,四周環繞著低矮的灌木叢,遠處可見海岸山脈的蜿蜒線條,形成一幅靜謐的自然畫面。而大草皮則是一片廣大的開闊草地,週邊散落著各種裝置藝術,如巨大的螞蟻、蝴蝶、鴨子等,為這片自然景觀增添了一抹幽默與趣味。這些裝置藝術不僅是遊客拍照的熱門點,也展現了園方對藝術與自然的融合理念。

接下來是園內兩條主要的自行車道:北環與南環。北環自行車道全長約1.1公里,沿著園內20種樹木分佈的路線,四季景色皆不同。春夏時節,樹葉繁茂,林間鳥鳴聲聲,竹雞、五色鳥等鳥類在林間穿梭,為騎乘者帶來生動的自然聲響。秋冬時期,樹葉轉為金黃或紅色,色彩豐富,吸引許多愛好攝影的遊客。北環道不僅是賞樹的景點,也是觀察生態的絕佳地點,沿途可見多種鳥類與小動物,讓人感受到森林的活力與多樣性。

與北環道相比,南環自行車道則更注重於秋冬季節的景色。南環道入口處的七彩釣竿橋是園內的標誌性景點,橋身由七種不同顏色的木頭組成,彷彿一條色彩繽紛的彩虹,為騎乘者帶來驚喜。南環道兩側種植著楝樹、杜英與楓香等樹種,其中楓香在秋冬季節會變色,葉片由綠色轉為紅色,隨風飄落,形成一幅動人的秋景。這條路線不僅是賞楓的熱門地點,也因沿途的落葉空地而成為野餐與休閒的理想場所。騎過楓樹林後,可以到達園內的另一個特色景點——油菜花田,雖然與圖騰花海相比規模較小,但黃綠色的花田與遠山、藍天相映成趣,展現出自然的粗曠美感。

除了自行車道,園內的主環園道也被稱為「花蓮版伯朗大道」,這是一條六米寬的馬路,可供汽機車與自行車共用。主環園道的設計理念是讓遊客在緩慢駕駛中欣賞園內的廣闊景觀。由於車流稀少,沿途的青翠景色延續到遠處,視野所及只有自己與周圍的自然景觀,彷彿置身於澳洲或美國的鄉間小路,令人感到放鬆與自在。這條路線適合短暫停留,讓遊客在緩慢的車遊中感受森林的靜謐與壯麗。

園內的圖騰花海是每年春季的亮點,園方於節日期間種植11公頃的花卉,包含多種顏色的繽紛花海,遠遠望去如同一幅色彩交錯的畫面。圖騰花海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原住民文化,花田中間穿插著各種圖騰與符號,展現出原住民傳統與自然的結合。這條花田不僅是拍照的熱門地點,也成為園內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除了圖騰花海,園內還有另一個花田——油菜花田,雖然規模較小,但其黃綠色的花田與遠山、藍天相映成趣,展現出自然的粗曠美感。

園內的裝置藝術更是吸引遊客的重點,這些藝術作品散落在園內各處,如巨大的螞蟻、蝴蝶、鴨子與打卡標誌,每一處都具有獨特的設計理念。例如,以原住民圖騰為主題的木雕,不僅展現了原住民文化,也成為園內的標誌性景點。而巨大的螞蟻與蝴蝶則是園方對自然生態的致敬,讓人感受到森林的活力與多樣性。這些裝置藝術不僅是拍照的熱門點,也讓遊客在賞景的同時,感受到藝術與自然的融合。

此外,園內的其他景點也值得遊客注意。例如,服務中心周邊的裝置藝術與日地月池,為遊客提供了多樣化的賞景選擇。而南環道的落葉空地則是野餐與休閒的理想場所,遊客可以在此準備一點輕食,盤腿坐在地上,享受森林的寧靜與美好。

總體而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以其廣闊的林相、豐富的生態與獨特的景觀,成為花蓮地區最受歡迎的自然景點之一。從服務中心週邊的自然景觀,到北環與南環自行車道的四季景色,再到主環園道的廣闊視野與圖騰花海的繽紛色彩,每一處景點都展現出園區的獨特魅力。而園內的裝置藝術與其他特色景點,則為遊客提供了多樣化的賞景與休閒選擇,讓這片森林成為一個充滿生命與美感的自然祕境。

附近的景點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興泉圳風鈴木
拉索埃生態園區
富興森林小火車
金黃大道/黃花風鈴木金黃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