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自然教育中心在屏東縣獅子鄉,地處中央山脈與恆春半島之間,有熱帶與亞熱帶多樣生態,還有排灣族文化遺跡。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提供導覽、實作活動,讓遊客學習自然知識。園內有溪流、瀑布與森林,還有原住民文化與智慧旅遊服務。中心致力於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結合自然與文化,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位於屏東縣獅子鄉,處於中央山脈與恆春半島之間的山區,內文溪貫穿其間,地形與水域的多元變化,造就兼具熱帶雨林、亞熱帶雨林、熱帶季風雨林、暖溫帶森林等複雜林相與多樣性物種的生態特色。這片土地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排灣族聚落的所在地,區內仍可見原住民族的人文遺蹟,形成人與自然共生的特殊景觀。雙流自然教育中心作為全臺八個自然教育中心中最南端的據點,以連結人與自然、融合在地文化、提供優質環境教育為核心理念,透過多元的自然教育活動與生態探索,讓遊客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深化對環境的關懷與尊重。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育活動以「自然」為主軸,結合在地生態與文化,提供遊客深入探索森林生態、水文系統與原住民文化的機會。中心內設有生態解說中心、步道系統與觀景臺,讓遊客可以透過導覽、實作活動與互動課程,理解自然的奧祕與價值。例如,內文溪與達文溪交匯形成的溪流系統,不僅是園區最重要的水資源,也孕育出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溪流沿岸的植被覆蓋度高,形成複雜的林相,提供多種生物棲息的環境,包括水生生物、兩棲類、爬行動物、鳥類與昆蟲等。遊客可以沿著步道行走,觀察溪流的生態,同時學習水文系統的運作原理,體驗自然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
園區內的瀑布羣是另一個吸引人的重要地點。這些瀑布不僅是自然美景的代表,更與周圍的生態系統密切相關。瀑布的水流量與水量受到季節與降雨影響,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徵。例如,某些瀑布在雨季時水量充沛,水流湍急,而在旱季時水量減少,形成靜謐的水潭。這些變化的水文現象,讓遊客可以觀察自然環境的動態變化,並理解水資源的珍貴與重要性。此外,瀑布周圍的植被與土壤條件也因水文影響而呈現不同的生態特徵,例如濕地植物、苔蘚與地衣等,這些微小的生態元素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系。
除了水文系統,雙流自然教育中心的森林生態也十分豐富。園區內的森林覆蓋度高,樹木種類多樣,包括闊葉樹、針葉樹與混交林等,形成多層次的森林結構。這些樹木不僅提供遮蔽與庇護,也為許多動物提供棲息地。例如,某些樹木的樹洞是兩棲類與爬行動物的棲息地,而樹葉的陰影則是鳥類與昆蟲的避風港。遊客可以透過導覽或自行探索,觀察這些樹木的結構與生態功能,並學習樹木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園區內的原住民文化遺蹟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排灣族的傳統聚落與文化活動,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例如,某些遺蹟附近的樹木被視為神聖的樹,具有文化與生態雙重價值。遊客可以透過導覽瞭解這些樹木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並學習排灣族的傳統知識,例如樹木的種類、用途與生態功能。此外,園區內的某些地點也與排灣族的傳統活動相關,例如漁獵、農作與節慶活動,這些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讓遊客更能理解原住民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育活動不僅限於自然生態,也涵蓋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例如,中心定期舉辦森林療癒活動,結合自然環境與心理健康,讓參與者在森林中進行冥想、靜坐與自然觀察,達到身心放鬆與調適的效果。此外,中心也與在地部落合作,舉辦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活動,例如樹木保護、生態觀察與自然教育課程,讓參與者能更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與保護的重要性。
歷史方面,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發展歷程也值得關注。從1965年開始的林相變更計劃,到1990年代的環境教育推廣,再到2ity年後的森林療癒示範場域認證,雙流自然教育中心的定位不斷延展,從最初的遊憩場地轉向教育與保育的多樣化功能。這種轉變不僅反映園區的發展需求,也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價值與重要性。例如,莫拉克風災後,園區因災害而受到重創,但這也成為推動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的契機,讓園區的定位從遊憩轉向教育與保育,成為一個結合自然生態與文化傳承的教育場域。
在當前的發展中,雙流自然教育中心也積極推動智慧旅遊與數位教育。例如,中心引進數字化管理系統,提供遊客園區信息、活動預訂與互動功能,讓參與者能更便捷地規劃與參與活動。此外,中心也開發手機應用程式,提供生態知識、活動資訊與互動功能,讓遊客能在移動中學習自然知識,並與園區的生態環境建立連結。
總體而言,雙流自然教育中心是一個集生態教育、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育於一體的教育場域。透過對自然環境的深入探索,遊客不僅能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也能體會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centre的發展歷程與活動設計,體現了環境教育的價值與重要性,也讓雙流成為一個值得探索與學習的自然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