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在嘉義縣,結合歷史與自然,是個很有特色的園區。這裡以前是日治時期的林業宿舍,後來重新規劃,變成展示臺灣林業文化和日式建築的地方。園區內有29棟木造建築,經過活化再利用,變成市集、藝文空間等,讓遊客能體驗歷史與文化。重點景點包括年輪廣場、T19營林俱樂部等,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歷史與設計,讓遊客能深入感受臺灣的林業與建築藝術。
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位於臺灣嘉義縣,是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特色園區。這個地區原為日治時期的林業宿舍區,後因產業轉型而被重新規劃,成為展示臺灣林業文化與日式建築藝術的重要場域。園區內保存有29棟木造建築,結合過去的宿舍、俱樂部、閱覽室等歷史空間,並透過活化再利用的方式,轉化為文創市集、藝文展覽、休閒園區等多元空間,成為觀光客探索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據點。
園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地點包括入口年輪廣場、T19營林俱樂部、T24所長宿舍、T23眠月廬、T25宿舍等。這些建築不僅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更透過修復與再利用,展現出歷史與當代的融合。以下將針對這些重點地點進行介紹。
入口年輪廣場位於園區入口,是進入檜意森活村的第一個印象。廣場中央矗立著三根阿里山紅檜原木,這三根原木來自阿里山同一棵風倒木,經過運送與處理後成為園區的標誌。廣場上有一塊約600年的原木橫切面,展現出樹木成長的年輪,象徵著林業的發展與生命力。這項設計不僅是對阿里山神木的致敬,也呼應了園區「以林業文化為核心」的主題,讓遊客在踏入園區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與自然連結的氛圍。
T19營林俱樂部是園區內最具歷史價值的建築之一。這座建築建於日治時期,當時作為林業人員的休憩交誼場所。其建築風格融合了西方與日式元素,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建材與技術,例如紅色水泥瓦的使用,與傳統日式宿舍的黑色瓦片形成對比。這座俱樂部在戰後歷經多次用途的變更,包括作為忠孝幼稚園、禮堂、臨時辦公室等,現今則作為公共展示空間使用。其特殊的建築風貌在現存的林業文化遺跡中獨一無二,是研究日治時期林業歷史的重要實證。
T24所長宿舍是園區內規模最大的木造建築,建於1910年,直屬於臺灣總督府的阿里山作業所。這棟宿舍的格局與面積在園區內佔有絕對優勢,出入門戶有主玄關、副玄關及勝手口(廚房小門),主玄關配有精緻的廚櫃與蛇腹式天花板,展現出當時的建築細節與工藝。座敷(客廳)內有長度為兩疊的牀之間,與以襖(紙門)隔開的八疊大續間,空間彈性可變化,適合作為議事或宴客之用。屋瓦採用紅色水泥瓦,與傳統日式宿舍的黑色瓦片不同,這項設計反映出臺灣在戰時對外來建築風格的吸收與創新。
T23眠月廬則是園區內較為特殊的建築,原為「一戶建」格局,因毀損嚴重未被列入歷史建築。然而,基於林業文化保存的考量,經過修復後主動申請登錄為歷史建築。這棟建築的命名來源於阿里山地區的「眠月」,據說河合鈰太郎曾在此留下詩句,表達對山林被砍伐的感嘆。重建時,因原屋瓦損壞嚴重,廠商因市場需求不高而無意開模生產,因此採用「新瓦換舊瓦」的方式補足所需數量。這棟建築現為多功能閱覽室,收藏上千冊珍貴林業圖書與多媒體資料,並作為駐村藝術家與工作室的使用空間,也舉辦與阿里山林業、文化、生態、森林鐵路相關的閱聽講座與手作教室。
T25宿舍的建築時間可確定為1944年,這時臺灣的林業生產已移撥給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因此這棟建築在體制上屬於「社宅」,同時兼具供官方人員住宿的「官舍」與「社宅」功能,是別處難見的特色。這棟建築的設計與結構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是研究臺灣林業歷史與建築發展的重要實證。
除了上述建築,園區內的景觀水池區也值得關注。這項設施在歷史建築修復計畫中被重新規劃,保留米徑20公分以上的老樹植栽,並加入綠美化景觀改善。新設置的景觀水池不僅兼具緊急防火功能,也成為園區內的一個景觀亮點,增添自然與人文的融合感。
總體而言,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是一個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的園區,透過對過去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展現出臺灣在林業發展與建築藝術上的成就。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日式木造建築的美觀與工藝,也能透過各個歷史空間的介紹,瞭解臺灣林業的歷史與文化。這個園區不僅是觀光客探索臺灣歷史的熱門地點,也是對歷史與文化感興趣的遊客不可錯過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