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墓位於金門金沙鎮,建於明嘉靖年間,是金門縣定古蹟。這座墓不僅是明代四品官黃偉的安息地,也融合歷史與自然景觀。墓地周圍有溪流環繞,形狀像烏鴉展翅,建築採用石材,設計穩固。墓碑記載黃偉生平,雕刻工藝精湛,展現明代特色。黃偉後人每年都會來祭祖,體現對祖先的敬仰。黃偉墓不僅是歷史遺址,也是研究明代文化的重要對象。
黃偉墓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沙鎮汶沙裏後水頭聚落,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金門縣縣定古蹟。這座墓地不僅是明代四品官黃偉的安息之所,更是一處融合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古蹟遺址,其建築佈局與環境特色值得深入探討。黃偉墓的地理位置與周遭自然景觀的結合,使其成為金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而其建築細節與歷史背景也展現出明代墓葬的特色與價值。
黃偉墓的地理位置處於太武山北麓,後水頭與鬥門兩村之間,墓地周圍流經鬥門溪與金沙溪,這兩條溪流在墓前附近匯合,形成自然的水系環境。墓穴的形狀被稱為「烏鴉落田」,這一稱呼源自墓穴的形狀類似展翅的鳥翼,展現出墓地的獨特氣勢。墓地周遭的自然景觀與墓葬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使整個墓地呈現出一種歷史與自然交融的氛圍。
墓地的主體結構以石材為主要建材,這與明代墓葬的建築傳統相符。墓塚的設計採用了兩層結構,底層為長方形的整片石材,中間凸出如「口」字型,上層再覆蓋覆鬥狀的凸形石塊,這種設計在金門傳統墓葬中被稱為「墓龜」,象徵著墓地的穩固與長久。墓塚的周圍設有板狀石欄浮雕,這些浮雕細節豐富,可能包含歷史故事或象徵性的圖騰,展現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
墓塚前端的墓桌為低降二階的結構,正前方有三堵竹節浮雕,中間為持扇仙人,左右為鹿與鶴,這種設計可能寓意著對仙人與吉祥動物的敬仰。墓桌兩側延伸出三層墓手,其中第二層墓手間為祭祀用的明堂,第三層墓手內側設有兩條石椅,這可能是為了方便後人祭祖時使用。墓地的這些結構細節,不僅展現出明代墓葬的建築風格,也體現出對祭祀活動的重視。
墓地的墓道碑與墓表碑是黃偉墓的重要歷史證據。墓道碑立於鬥門村邊的古官道旁,碑座為龜跌式,碑額橫刻「大明」二字,碑文記載黃偉的生平事蹟,並稱其為「中順大夫松江府致仕知府黃公暨安人陳氏墓道」。這塊碑文的內容與雕刻工藝,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書寫風格,也展現出墓道碑的歷史價值。而墓表碑則位於墓地東北的金沙溪畔,碑文由黃偉任松江知府時所提拔的門生金貴享所撰,記載黃偉的生平,上半部的銘文已磨損,但下半部清晰可見,雕刻工藝極高,這使得墓表碑成為研究明代墓葬文獻的重要資料。
黃偉墓的環境與建築設計也與周遭自然景觀相呼應。墓地周圍的鬥門溪與金沙溪流經墓前,形成自然的水系,這使得墓地在歷史與自然之間建立了聯繫。此外,墓地所處的太武山北麓地形,使得墓地在視覺上呈現出一種雄偉的氣勢,與「烏鴉落田」的稱呼相呼應。墓地的環境與建築結構,不僅展現出明代墓葬的特色,也體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利用。
黃偉墓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金門重要的古蹟。黃偉作為明代第二位進士,其在朝為官期間以針貶時政、無所避諱的態度著稱,被譽為「介節雲間羶地」,其品德被稱為「品德完人」,這使得黃偉墓不僅是歷史遺址,也成為後人敬仰的象徵。此外,黃偉墓的整修工作於2007年開始,2009年完工,這項工程採用原有與相近的材料,並保留傳統造墓技術,使墓地的歷史價值得以保存。整修後的墓地,不僅恢復了原有的色彩,也對部分缺失的建物進行仿舊重作,使得黃偉墓在歷史與文化價值上更具說服力。
黃偉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體現在後人對其的祭祖活動上。遷居福建南安市水頭鎮下店村的黃偉後人,每年會在農曆五月十二日到金門祭祖,後改為農曆八月十一日。這項活動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一度中斷,直到2005年才恢復。這項傳統活動不僅體現出對祖先的敬仰,也展現出黃偉墓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總體而言,黃偉墓的地理位置、建築結構、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金門重要的古蹟。墓地的設計與環境融合,不僅展現出明代墓葬的特色,也體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利用。黃偉墓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使其成為研究明代歷史與墓葬文化的重要對象,而其整修與後人祭祖活動的持續,也使黃偉墓在歷史與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