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德宮位於金門金沙鎮後浦頭村,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和文化遺產。創建於1876年,為紀念明代鄉賢黃偉而建,後經歷多次修繕與歷史變遷,成為村內的精神象徵。建築融合傳統與地域特色,裝飾工藝精湛,包括精細的石雕、木雕與交趾陶。廟內除了主祀黃偉,還供奉多位神明,信仰活動如農曆8月15日的建醮,凝聚村民向心力。慈德宮不僅見證歷史,也反映金門文化與民間信仰的價值。
慈德宮位於金門縣金沙鎮後浦頭村,是該村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遺產。這座建築不僅體現了金門傳統廟宇的建築風格,更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文化意義。自創建以來,慈德宮經歷了多次修繕與歷史變遷,成為後浦頭村民的精神寄託與地方文化象徵。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文化意義與周邊環境幾個方面,深入介紹這座具有重要價值的古蹟。
慈德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光緒二年(1erset 1876年),由後浦頭村的黃卓科等人感念明進士黃偉的德澤,遠赴南洋勸募資金,最終在現址建立廟宇。黃偉是明代著名鄉賢,以清廉奉公、忠孝仁義的品德聞名,被譽為「品德完人」。他的事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成為後浦頭村民敬仰的對象。慈德宮的建立,不僅是對黃偉的追思,更體現了後浦頭村族人凝聚向心力的歷史記憶。自創建以來,慈德宮經歷多次修繕與歷史變遷,例如1945年因祝融事件受損,1981年整修廟埕,1999年被公告為縣定古蹟,這些過程都讓慈德宮的歷史更加豐富。
慈德宮的建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其結構融合了傳統廟宇的精髓與地域特色。廟宇前採雙凹壽做法,中路為三川門,前落屋脊為三川脊,前後落間以川亭連接,兩側設有龍虎井。後落步口(屋身以外有屋頂的廊道)上建有拜亭,採雙中脊的捲棚式做法。主殿立四點金柱,上架三通五瓜,屋架為十一架,在後點金柱起做神龕,內設神座高臺;神龕左右兩小港亦做神座,其上置神龕。後落做大腹脊,收燕尾;左側增建之護龍,伸過水平頂觸廟身,中間留設深井,接步口門。這種建築形式不僅展現了金門傳統廟宇的精緻工藝,也體現了對空間與結構的巧妙運用。
慈德宮的建築裝飾具有多個時期的風格,其中最特別的是原創期由鄉民與僑民集資興建,請得泉州匠師細心規劃,使得建築風格精緻細膩,具有很高的建築工藝水準。尤其石雕做工精細,例如雙凹壽的壁面裝飾,以及龍虎堵的大型作品,在金門地區更是罕見。木雕於後落部分保持原創時期作品,構思嚴謹做工細膩;彩繪於後落大楣仍保有碩果僅存的原貌;泥塑、剪黏經過部分整修,仍顯其巧思;交趾陶包括龍虎牆、鏡面、壁堵上,計有六幅交趾陶,做工十分精緻,尤其龍虎堵大型作品在金門地區更是罕見,圖騰做工精美,工藝水準極高,頗具藝術價值。
慈德宮主祀神黃偉,為金門汶水鄉賢,所以廟中對聯、匾額大部分是讚頌黃偉生前之人品與政績,其裝飾題材均有深遠意涵,傳達出對祖先之歌詠,與對後裔的期許。除了主祀黃偉,廟內還供奉朱府二王爺、黃府三王爺、朱府四王爺、白府五王爺,以及恩主聖侯、廣澤尊王、廣澤娘娘、保生大帝、蘇邱梁三尊王爺。最特別的是有一尊旗牌軍,據說其生前是黃府王爺的乩身,還有蔡醫先生和明醫先生,都曾在村子裡行過醫,某次瘟疫流行時因救人無數而受塑像供奉。廟內供奉的廣澤娘娘也是後浦頭人,村人亦以「姑婆」相稱,右殿供奉的呂仙祖,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這些神像在金門其他寺廟都是少見。
作為後浦頭村莊闔境廟的慈德宮,每年農曆8月15日建醮,繞境巡安活動,附近居民共同參與,使慈德宮的信仰地位從原先的宗族組織外,逐漸演變成汶浦地區住民的信仰中心。其宗教信仰內涵具有闡揚祖德、凝聚族人向心力與教化功能,以「祖佛」做為境主,乃金門民間信仰特例,加上慈德宮之建築特徵,文化資產價值更加提升。
慈德宮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歷史文化密切相關。廟宇所在的後浦頭村,地理位置特殊,周圍有榮湖、川亭等自然景觀,與廟宇的歷史背景相呼應。此外,慈德宮的歷史記載與周邊的歷史事件,例如1945年的祝融事件、1960年的六一七砲戰,都讓慈德宮的歷史更加豐富。這些歷史事件不僅影響了慈德宮的建設與修繕,也讓其成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總體而言,慈德宮不僅是後浦頭村的信仰中心,更是金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遺產。其建築特色、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研究金門民間信仰與歷史的重要對象。慈德宮的歷史與文化,不僅屬於後浦頭村,也屬於整個金門,甚至更廣泛的臺灣與華人社會。在這座古蹟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金門人民對祖先的敬仰、對傳統文化的守護,以及對未來的期許。慈德宮的歷史與文化,將持續影響著後浦頭村與金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