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江嘯臥碣羣位於金門古城南側的南磐山,是金門重要的歷史與文化遺產。這裡有許多明清時期的題刻,如俞大猷所寫的「虛江嘯臥」,展現了當時書法的精湛技藝與金門的歷史風貌。附近還有「砥柱」、「如畫」、「大觀」等題刻,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與意義。虛江嘯臥碣羣不僅見證了金門的防禦歷史,也反映了文人對自然景色的讚賞,是金門文化的重要象徵,讓人們能更深入認識金門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虛江嘯臥碣羣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古城村南磐山麓,與文臺寶塔隔著一段距離,卻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成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這座由明清時期文人武將在巨石上題刻詩文所形成的石刻羣,不僅展現了當時書法藝術的精湛,更承載了金門在歷史長河中的風雲變遷。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十四年(1547年),當時金門千戶俞大猷在南磐山巨石上題刻「虛江嘯臥」四字,成為這座石刻羣的起點,也奠定了其歷史地位。
南磐山位於金門古城南側,地勢陡峭,山巒起伏,遠處可見海天一色的壯闊景象。這座山不僅是金門的自然地理標誌,更是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俞大猷在戍守金門期間,曾多次到此地巡查,並在山巒間留下深刻的痕跡。他題刻的「虛江嘯臥」四字,不僅是個人志向的表達,也象徵著金門軍民在戰亂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這四字書法風格豐厚圓潤,筆畫飽滿渾實,展現出明代書法的特質,也成為後世研究明代書法的重要參考。
在「虛江嘯臥」四字的附近,有另一處題刻為「砥柱」二字。這兩字由俞大猷的門人副千戶楊弘舉所題,並在石壁前構築石亭一座,題額「後樂」,名為嘯臥亭。楊弘舉在題刻時,不僅重現了俞大猷的志向,也將這座石亭視為金門防禦的象徵。然而,這座石亭在1954年的九三炮戰中遭到砲火摧毀,後經金門縣政府修復,成為現今虛江嘯臥碣羣的一部分。嘯臥亭的重建,不僅是對歷史遺產的修復,也是對金門防禦精神的繼承。
除了「虛江嘯臥」與「砥柱」兩字,虛江嘯臥碣羣的其他題刻也各具特色。例如,清雍正六年(1728年)總兵呂瑞麟題刻的「如畫」二字,與康熙四十三年(104年)燕山朱傑所書的「大觀」二字,分別位於「虛江嘯臥」四字的上方與左側。這兩字題刻不僅展現了清代書法的風格,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對金門風景的讚賞。其中,「如畫」二字書法風格簡潔有力,而「大觀」二字則筆畫舒展,充滿氣象,成為這座石刻羣中最具代表性的題刻。
在「虛江嘯臥」四字的左側,有「觀海」兩字題刻,這兩字的書法風格與周圍題刻有所不同,更顯出居高臨下的意境。這處題刻的出現,不僅是對南磐山地理位置的描述,也象徵著金門人對自然與歷史的深刻認識。此外,石碣上還散佈著多片詩石,其中一塊為丁一中與許南峯等同遊金門時所題的詩詞,另一塊則為楊弘舉所撰的「虛江嘯臥亭碑記」。這些詩石與碑記,不僅是詩詞的傳播媒介,也是歷史記憶的載體,為後人研究金門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虛江嘯臥碣羣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金門與海洋之間的天然界碑。南磐山的地形與海景,為題刻提供了絕佳的背景,使得每一處題刻都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例如,「虛江嘯臥」四字的題刻位置,正對著南磐山的峭壁與海面,使得這四字在風景中更具象徵意義。而「觀海」兩字的題刻,則位於山巒之上,遠眺海天一色,展現出金門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歷史的思考。
這座石刻羣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書法藝術的精湛,更在於其承載的歷史記憶。俞大猷與楊弘舉的題刻,反映了金門在明代的戰亂與防禦歷史,而「如畫」與「大觀」等題刻,則展示了清代文人對金門風景的讚賞。此外,「虛江嘯臥亭碑記」的出現,更是對金門歷史的詳細記載,為後人研究金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虛江嘯臥碣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金門文化的重要象徵。這座石刻羣不僅是書法藝術的見證,也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集中體現。每一個題刻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每一塊石碣都記載著一個故事,使得虛江嘯臥碣羣成為金門不可忽視的文化遺產。在這座石刻羣中,可以看到金門人對歷史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文化的追求。這座石刻羣,不僅是金門的歷史見證,也是對未來的提醒,提醒著人們珍惜歷史,保護文化,讓金門的歷史與文化得以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