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高中中正堂

金門高中中正堂位於金城鎮,是金門中學的象徵建築,也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標記。這棟白色洋樓自1951年落成後,見證了戰爭與和平的歲月,成為學校與校友的重要記憶。中正堂的建造與戰時歷史有關,由胡璉將軍推動,軍民共同參與建設,僅耗時三個月。建築風格結合歐洲元素與本地需求,成為金門人心中的「白宮」。戰時中正堂曾遭砲擊,造成人員傷亡,但戰後學校仍於此復校,成為金門中學的重要象徵。目前中正堂由校方維護,結構完好,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

金門高中中正堂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座落於金城西門與下埔下之間的高地,是金門中學的象徵性建築,也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標記。這座白色洋樓建築自民國四十年(1951年)落成以來,經歷了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成為金門中學與校友心中不可磨滅的記憶。中正堂不僅是金門中學的歷史見證,更是金門在戰地時期與和平時期共同書寫的歷史縮影,其建築本身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展現出金門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特質。

中正堂的建造背景與戰時歷史密切相關。民國39年(1950年)政治局勢趨穩之際,當時擔任金門司令官的胡璉將軍,為了培養金門軍民克難奮鬥的精神,決定興建一座表彰功勳的紀念建築。這座建築由當時陸軍工兵第二十團第三營營長張才良親自施工,連長劉雲峯、陳懷立、廖光燕共同設計,王應嵐與徐甘泉負責繪圖,並由全體官兵參與建設。建築過程僅耗時三月,展現出軍民一心的決心。中正堂的建造不僅是對戰時精神的表達,也成為金門中學與軍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中正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當時的歐洲建築元素與金門本土的實用需求。其純白的外牆與簡潔的設計,使其成為金門中學最顯眼的建築,也成為金門人心中「白宮」的象徵。中正堂的結構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展現出金門特殊的地形與歷史。它座落於高地,可俯瞰金城西門與下埔下,這使其在戰時成為重要的指標性建築。戰時時期,中正堂作為金門中學的主體建築,不僅是教學與活動的中心,也成為軍民共同抗戰的象徵。

中正堂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因戰爭而更加突出。民國39年(1950年)「九三」砲戰期間,中正堂因目標顯著,成為砲擊的目標,導致三名教師與一名學生不幸犧牲。這一事件成為金門中學歷史上的創傷,也促使學校在翌年三月遷校至陳坑的陳景蘭洋樓。然而,中正堂的歷史並未因戰爭而終止,反而在烽火緩和後,成為金門中學回復的象徵。民國47年(1958年)「八二三」砲戰期間,金門中學全校學生921人疏遷臺灣,寄讀於省立各高中,但戰事平息後,學校在1960年(民國49年)重新復校於中正堂,這座建築成為金門中學與校友心中不滅的記憶。

中正堂的現狀與維護,也展現出金門對歷史建築的重視。目前中正堂的建築本體結構完好,由校方執行管理與維護工作。其純白的外牆、簡潔的設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金門中學與周邊景觀的融合體。中正堂的歷史與現狀,不僅是金門中學的歷史見證,也是金門在戰地時期與和平時期共同書寫的歷史縮影。

中正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體現在它對金門中學與校友的影響。作為金門中學的象徵性建築,中正堂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日常活動場所,也成為校友回鄉探親時必訪的地點。中正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金門中學與校友心中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金門在戰地時期與和平時期共同書寫的歷史縮影。中正堂的建築本身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展現出金門特殊的地理與人文特質,使其成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標記。

附近的景點
外武廟
浯江書院
朱子祠
浯島城隍廟
後浦武廟
後浦小鎮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