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東井位於金門縣烈嶼鄉東林聚落,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歷史可追溯至1204年,由林彥智興建。這口井規模龐大,結構特殊,是研究金門歷史與建築工藝的重要對象。井的設計講究,井壁用花崗岩砌成,排列規則對稱,周圍還有保護基臺。過去這口井是社區活動中心,居民常在井邊交流、舉辦節慶。傳說中,林彥智夢見公雞與母雞指引他建造這口井,增添神秘色彩。現在井被列為縣定古蹟,仍需維護,以保留其歷史價值與文化特色。
東林東井位於金門縣烈嶼鄉東林聚落,是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由當時的林彥智所興建。這口井不僅是金門最大規模的古井,其特殊的構造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研究地方歷史與建築工藝的重要對象。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文化意義與傳說故事等方面,深入探討這口井的歷史與現狀。
東林東井的建造歷史可追溯至1204年,當時的林彥智為東林聚落的開發者,他不僅是當地的開基者,更在井的興建上投入大量心力。根據史料記載,這口井的開鑿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需求密切相關。在宋元時期,金門地區的開發仍處於初期階段,人口稀少,資源有限,因此井的建造成為聚落發展的重要基礎。林彥智作為地方的領導者,透過這口井,不僅解決了居民的飲用水問題,也成為聚落經濟與社會活動的中心。此外,井的建造過程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例如使用花崗巖作為井壁,並以特殊的砌法確保井體的堅固與耐久。
東林東井的建築結構具有獨特的設計,其井口與井垣的尺寸相同,內緣邊長達130公分,這在金門的古井中屬於極其罕見的規模。井壁由長160公分、寬40公分、厚11至13公分的花崗岩石板組成,每塊石板的左下角與右上角均鑿有長15公分、寬20公分的缺角,這種特殊的砌法使井壁既堅固又具有美感。此外,井周圍的基臺設計亦具特色,基臺高60公分,四邊各長420公分,形成一個正方形的保護結構。基臺上的石板共24塊,均以中心向四面呈放射狀排列,其中四角的石板為五邊形,其他每邊則有五塊石板,整體排列規則且對稱,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井的穩定性,也成為後世研究古代建築工藝的重要參考。
東林東井的歷史價值更體現在其作為社區中心的功能上。在過去,這口井是東林聚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人們在井邊進行農事活動、交流資訊,甚至舉辦節慶活動。井周圍的階梯與花崗石地坪,則是當時鄉村整建的成果,這些設施不僅方便居民接近井口,也增加了井的使用便利性。此外,井上方的不鏽鋼護架與透明玻璃,則是現代對這口古井的保護措施,使其在保留歷史原貌的同時,也能抵禦自然環境的侵蝕。
東林東井的文化意義更延伸至地方歷史與傳說故事。根據鄉老的傳說,這口井的建造與林彥智的家族背景有著密切關係。林彥智原本是洪姓家族的成員,因忠貞不阿而遭官員排擠,最終遷居至烈嶼,並在東林聚落建立家業。他不僅是東林聚落的開基者,也因這口井的建造,成為當地的英雄人物。傳說中,林彥智在建造井時,曾夢見一隻精神抖擻的公雞與一隻咯咯叫的母雞,它們在夢中指示他如何建造這口井,使得井的結構既堅固又具美感。這段傳說不僅增添了井的神祕色彩,也成為東林聚落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東林東井的歷史也與地方的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過去,這口井是東林聚落的重要經濟資源,居民依靠井水進行農業活動,並在井邊設置水車,用以運轉磨坊,加工糧食。井的建造與維護,也成為社區共同責任,居民定期清理井周的雜草,並在井邊舉辦節慶活動,如「井祭」,以感謝井水的恩典。這些活動不僅強化了社區的凝聚力,也使東林東井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徵。
東林東井的現狀則顯示出其作為古蹟的價值與保護需求。目前,這口井被列為縣定古蹟,其保護狀態良好,但仍需定期維護。井周圍的基臺與階梯雖然經受時間的侵蝕,但整體結構仍保持完整。此外,井上方的不鏽鋼護架與透明玻璃,雖是現代的保護措施,但與古井的原貌相得益彰,使其在保留歷史價值的同時,也能適應現代的使用需求。
總體而言,東林東井不僅是金門地區歷史的重要見證,其特殊的建築結構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研究地方歷史與建築工藝的重要對象。這口井的歷史與現狀,不僅反映了東林聚落的發展過程,也展現了金門地區的文化特色與社會價值。未來,東林東井的保護與發展,仍需結合歷史研究與現代管理,使其成為永續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