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門模範廁

小西門模範廁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是百年歷史的古蹟,由僑民吳朝坪於1917年興建,反映出台灣早期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這座公廁不僅是金門的重要遺產,也是研究傳統建築與社會發展的實例。設計上結合傳統技術,如夯土、蚵殼灰等,結構堅固且具衛生功能。後因年久失修,現已被列為縣定古蹟並進行修復,未來將持續保存作為歷史文化象徵。

小西門模範廁坐落在金門縣金城鎮的小西門聚落,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古蹟,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皆反映了臺灣早期的社會文化與生活習俗。這座公廁由僑民吳朝坪於1917年興建,不僅是金門重要的歷史遺產,也成為研究臺灣傳統建築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實例。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結構、文化意義與現狀等角度,深入介紹這座古蹟的特色與價值。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小西門模範廁的興建與臺灣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吳朝坪年輕時在金門以漁業為生,因海盜猖獗而生活困難,三十多歲時前往印尼蘇門答臘從事勞力工作,後經經營煙酒生意發達,近五十歲時回鄉興建三幢二落大厝。然而,當他完成第一棟大厝後,發現屋前的舊式「屎礐」(即茅坑)不僅影響觀瞻,也對衛生與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他主動與「屎礐」的主人協商,將原有坑位填平,並在聚落西南購地興建新廁。新廁的興建過程充分體現了吳朝坪的遠見與對公共衛生的重視,也成為當時金門僑民與本地居民共同參與的社區工程。

這座公廁的建造時間為1917年,當時臺灣仍處於日治時期,社會結構與生活習慣尚未完全現代化,公廁的興建反映了當時居民對衛生與公共空間的意識。新廁的設計並非僅僅是解決個人衛生問題,而是為了改善聚落的整體環境,使其更具現代化與衛生性。因此,這座公廁被村民稱為「模範廁」,意指其設計與管理方式成為當時的典範。

從建築結構來看,小西門模範廁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臺灣傳統建築的特色。整座廁所長18.5公尺,寬5.75公尺,中央設有寬約1公尺的走道,使使用者能順利通行。廁所共分為22個坑位,其中兩個為吳朝坪自用,其他則按戶分配,每戶管理自己的廁所與收集池。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結構,也讓居民能在公共空間中保持一定的隱私與秩序。

廁所的結構則採用花崗石條作為腳踏基座,長度為1.6公尺,寬度為25到30公分,中縫約20公分寬,這種設計既堅固又易於清潔。牆壁則以夯土砌築,內部加入碎瓦片作為加強材料,外牆則抹上蚵殼灰進行修飾,這種建築技術在當時的臺灣非常普遍,也反映了當地對材料的利用與處理方式。收集池則為磚砌結構,表面亦抹蚵殼灰,使其更具耐久性與防潮性。

此外,廁所的佈局採用左右兩排,按單數與雙數排列,進門後左右兩邊為1、2號坑位,為吳朝坪自用,兩邊牆壁加高並蓋有木構板瓦屋頂,使其具有一定的遮蔽功能。而剩下的坑位則為露天設計,供村民使用。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建築技術,也讓廁所能適應不同使用需求,同時也避免了過度集中使用所可能產生的衛生問題。

從文化意義來看,小西門模範廁不僅是金門重要的歷史遺產,也成為研究臺灣傳統社會與公共衛生的重要實例。這座公廁的興建與管理方式,反映了當時臺灣居民對公共衛生的重視,以及對社區公共空間的規劃意識。此外,這座公廁的設計與建造過程,也體現了吳朝坪的領導能力與對社區的貢獻,成為金門僑民與本地居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在現狀方面,小西門模範廁於2007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這使得這座公廁得到更多的保護與修復。然而,百年來的風霜雨露,使得這座公廁的結構與外觀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壞,部分牆壁已出現剝落現象,收集池也因年久失修而有漏水的風險。因此,金門縣政府與相關機構近年來已針對這座古蹟進行修復與保護,使其能夠繼續保存下來,供後人參觀與研究。

總體而言,小西門模範廁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古蹟,其歷史背景、建築結構與文化意義皆反映了臺灣早期的社會與建築特色。這座公廁不僅是金門的重要遺產,也成為研究臺灣傳統社會與公共衛生的重要實例。未來,隨著保護工作的持續進行,這座古蹟將能繼續保存下來,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附近的景點
歐陽鐘遠洋樓
歐厝聚落
豐蓮山牧馬侯祠
薛永南兄弟大樓
珠山聚落
燕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