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湖在小金門西南,是烈嶼鄉最大的淡水湖,生態豐富,歷史悠久。湖區曾是鹽場,後因鹽業沒落轉為農漁場,並於民國五十二年由駐軍開鑿成湖。每年冬季,大量候鳥來此棲息,生態價值高。湖景優美,吸引遊客與攝影師。上庫村歷史悠久,村內有古厝與廟宇,展現當地文化。近年來,陵水湖被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未來將發展為生態觀光勝地,持續為金門帶來生態與文化雙重價值。
陵水湖位於小金門西南沿海,是烈嶼鄉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地理位置特殊,既是島內重要的內陸水域,也是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景觀。湖面面積廣袤,周遭環境幽靜,自古以來便是金門島民生活與文化的重要場域。從歷史沿革到自然生態,從人文風俗到現代發展,陵水湖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故事與價值,是金門生態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陵水湖的歷史可追溯至民國五十二年,當時由駐軍部隊在原有低窪地基上疏浚開鑿,形成今日的湖泊形態。原本這片地區是浯洲鹽場十埕之一的「烈嶼埕」,在鹽業衰退後,成為農田與漁場。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片土地的用途也隨之改變。到了民國六十年代,陵水湖的內湖部分因水位變化,與外海形成天然連通,成為魚類洄游的通道。每逢雨季,湖水會漲至與海相通,外海的魚類便會遊入湖中覓食,待雨季結束後,部分魚類無法及時迴游,便滯留在湖中的窪窟。這段歷史記載了當時湖畔居民與湖水之間的緊密聯繫,也展現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
陵水湖的生態價值極其重要,尤其在冬季,這裡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冬季,來自中國東北、西伯利亞及東南亞的候鳥會在此聚集,形成規模宏大的鳥類羣體。湖邊的水草資源豐富,為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而湖面的開闊空間則讓鳥羣得以安全歇息。此外,陵水湖周遭的濕地環境,也孕育了多種水生植物與微生物,構成了完整的生態鏈。這些生態資源不僅對金門的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貢獻,也成為生態旅遊的重點景點。
除了生態價值,陵水湖的自然景觀也吸引許多遊客與攝影愛好者。湖面波光粼粼,四周山巒環抱,夕陽西下時,湖面會映照出金黃的粼粼波光,形成一幅詩意盎然的畫面。湖邊的步道與觀景臺,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欣賞這片自然景觀。此外,陵水湖的水質清澈,湖水在陽光照射下會呈現出不同色彩,從藍綠到翠色,變化多端,令人驚嘆。這種自然美景,使陵水湖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之一。
陵水湖的周邊環境也充滿人文歷史的痕跡。湖畔的上庫村,是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村落之一。上庫村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村民世代生息於此,與陵水湖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村內的「秀才厝」是烈嶼最大的古厝,建於清代,曾是教私塾的場所,現為縣三級古蹟。這座古厝不僅是上庫村民的文化象徵,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教育與價值觀。此外,村內的「萬神爺廟」與「石頭公」神像,也展現了村民對自然與神明的崇拜,這些文化遺產與陵水湖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面。
陵水湖的歷史與文化,也與上庫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過去,上庫村的居民依賴陵水湖的天然資源,進行漁業與水產養殖。湖中曾有大量魚類,村民在雨季時會到湖中漥窟撈魚,形成熱鬧的漁撈場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湖水的利用方式也隨之改變。到了七十年代,陵水湖的水產養殖業曾達到繁榮時期,村民競標魚池,成為冬至祭祖時的重要議題。然而,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駐軍縮減與市場需求下降,魚貨供過於求,導致漁業逐漸衰退,陵水湖的經濟價值也隨之下降。
陵水湖的歷史與文化,也與上庫村的土地權屬問題有著密切聯繫。由於老一輩村民對法律不熟悉,未向政府申請所有權登記,導致陵水湖被列為公有土地。直到近年,經過村老與鄉紳的共同努力,終於在民國八十三年,由「上庫村天后宮慈善會」完成土地權狀的申請,使陵水湖重新歸還上庫村所有。這段歷史不僅展現了村民對土地的珍惜,也體現了社會協調與法律程序的重要性。
目前,陵水湖的現狀與未來發展,也受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關注。在民國九十三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向上庫村租借四十年,開始重新規劃與整治陵水湖,希望將其發展成賞鳥的觀光景點。這項計畫不僅有助於保護陵水湖的生態環境,也為上庫村帶來新的經濟與文化價值。未來,陵水湖有望成為金門重要的生態旅遊與文化景點,吸引更多遊客與研究者前來探訪。
總體而言,陵水湖是金門島上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自然景觀。從歷史沿革到生態價值,從人文風俗到現代發展,陵水湖的每一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故事與價值。它不僅是金門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門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象徵。未來,隨著保護與開發的結合,陵水湖將持續為金門帶來生態與文化上的雙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