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民俗文化村

山後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金沙鎮,是閩式傳統建築的代表,有18棟對稱的古厝,稱為「十八間」。這裡不僅有精緻的紅磚建築與風獅爺,還有展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場地,如海珠堂和大夫第。當地還有王阿婆小喫店,提供蚵仔煎與蚵仔麵線等美食,以及販售金門特產的商店。山後村融合歷史、建築、美食與文化,是旅遊與學習的熱門地點。

山後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縣金沙鎮,是一個以閩式傳統建築為主的歷史聚落,整體呈現出工整對稱的佈局與保存完好的古厝羣,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點之一。這個聚落由16棟對稱工整的二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與一座學堂組成,總共18棟建築,因此當地俗稱為「十八間」。這座聚落不僅是金門傳統建築的典範,也展現了臺灣歷史建築的精緻工藝與文化深意,吸引許多遊客來此參觀與探索。

山後聚落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代,其先祖多為王姓移民,與陳淵率十二姓來金的歷史淵源有關。這座聚落的建造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經濟狀況以及建築技術密切相關。1900年,王國珍與王敬祥兄弟因赴日經商致富,回鄉後便以這座聚落為基地,為親族與鄉親提供居住空間。這段歷史背景讓山後民俗村不僅是建築的展示場地,也成為研究臺灣移民史與歷史建築的重要場所。

在建築風格方面,山後民俗村的古厝羣以閩南式建築為主,其特色在於建築結構的穩固與細節裝飾的精緻。每一棟古厝都採用紅磚牆與石基的結構,屋頂則為燕尾翹脊,這種設計不僅具有美觀的視覺效果,也具有實用的功能,例如通風採光與防禦盜匪。整體的佈局採用「梳式佈局」,即七直列、三橫列的排列方式,使得聚落整齊劃一,既符合當時的居住需求,也展現出規劃的精緻。

在這座聚落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風獅爺。風獅爺是臺灣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信仰象徵,通常被安置在聚落的入口或顯眼位置,以祈求平安與風調雨順。山後民俗村的風獅爺則是這座聚落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其造型雄偉,臉部表情莊嚴,體現出傳統信仰的神聖與威嚴。遊客在參觀時,可以在此拍照留念,也可以寫名信片並郵寄給家人,讓這座風獅爺成為他們旅行記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除了風獅爺,山後民俗村的古厝羣中也設有幾個展示空間,用以介紹王氏家族的歷史與金門的傳統習俗。例如,海珠堂曾為鄉塾(學堂),現在作為展示空間,介紹王氏家族的歷史與金門的教育文化。而大夫第則是王敬祥的故居,這棟古厝不僅是建築的展示場地,也展現出王氏家族的歷史與文化。遊客可以在這裡瞭解金門的歷史與傳統,也感受到這座聚落的歷史深度。

在這座聚落中,除了古厝與風獅爺,還有許多其他值得參觀的地點。例如,王阿婆小喫店,這家店以蚵仔煎與蚵仔麵線聞名,是許多遊客到訪時必點的美食。蚵仔煎的湯頭清甜,蚵仔飽滿,醬汁搭配恰到好處,讓人回味無窮。而蚵仔麵線則是以金門本地產的石蚵為主,湯頭清爽,口感爽口,是另一道不容錯過的美味。除了小喫,這座聚落中還有許多商店,販售高粱香腸、金門石花凍等在地特產,讓遊客可以將這些伴手禮帶回家。

此外,山後民俗村的古厝羣中也設有幾處商店,這些商店不僅販售在地特產,也展現出這座聚落的生活氣息。例如,有商店販售金門的特色產品,如高粱香腸、石花凍等,這些產品不僅是金門的特色,也是遊客帶回家的佳選。而另一處商店則專門販售金門的土特產,如金門紅瓜子、金門紅茶等,這些產品不僅有獨特的風味,也展現出金門的文化特色。

在這座聚落中,除了古厝與商店,還有許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地點。例如,王敬祥故居大夫第,這棟古厝不僅是建築的展示場地,也展現出王氏家族的歷史與文化。遊客可以在這裡瞭解金門的歷史,也感受到這座聚落的歷史深度。此外,這座聚落的古厝羣中,也設有幾處展示空間,用以介紹金門的傳統習俗與歷史文化。

總體而言,山後民俗文化村是一個集歷史、建築、文化與美食於一體的景點,讓遊客在參觀時,不僅能欣賞到閩式傳統建築的精緻工藝,也能感受到金門的文化特色與歷史深度。這座聚落的古厝羣、風獅爺、王阿婆小喫店與商店,都是遊客到訪時不可錯過的重點地點,值得花時間去探索與體驗。

附近的景點
獅山砲陣地
獅山海灘
北嶽廟
五虎山
船型堡
寒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