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

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位於金門烈嶼鄉羅厝十字路口,是小金門的歷史象徵。紀念碑與「勝利門」共同構成戰地精神的代表,將1958年砲戰的歷史與軍民抗爭精神具體呈現。遊客沿著九宮碼頭上行,遠眺長虹狀的「勝利門」,砲彈造型的紀念碑與國旗圖案,象徵戰爭中的堅韌與勝利信念。設計靈感來自八吋榴彈炮,綠白顏色代表希望與純潔,紅色大字與哨兵形象呼應戰地氛圍。湖下村的歷史遺跡與紀念碑交織,形成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讓遊客在走訪中感受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活力。

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位於金門縣烈嶼鄉羅厝十字路口,是小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記憶象徵。這座紀念碑與其前後的「勝利門」共同構成一座戰地精神的象徵性建築,將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歷史與當地軍民的堅毅抗爭精神凝結於具體的空間中。當遊客從九宮碼頭出發,沿著斜坡緩緩上行,遠處的長虹狀大門便如一道歷史的屏障,將戰地的氛圍與勝利的信念直擊人心。這座紀念碑與其周圍的景觀,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紀念,更是一種對當代的提醒與啟示。

從九宮碼頭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經過將軍堡、鐵漢堡等聚落,最終抵達羅厝十字路口時,眼前便出現了那道橫跨在湖下村落入口的「勝利門」。這座高逾十公尺的紅色大門,以長虹般的弧線貫穿道路兩側,門上書有「勝利門」三個醒目字樣,彷彿在訴說一段血與火的歷史。門前的圓形臺座上,豎立著一顆綠白相間的巨型砲彈,砲彈上刻有「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的金色字樣,而臺座上還印有青天白日的國旗圖案,這組組細節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更象徵著當地軍民在戰爭中所展現的堅韌與信仰。

這座紀念碑的設計靈感來源於1958年八二三砲戰中的關鍵武器——八吋榴彈炮。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為奪取金門,向大小金門發射了超過47萬發砲彈,小金門幾乎被轟得體無完膚。然而,在烈嶼全體軍民的堅決抗爭下,最終還是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這座紀念碑便以當時的砲彈為原型,將這段歷史的沉重與勝利的光榮凝結於一體。砲彈的造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象徵著當地軍民在戰爭中所展現的無畏與堅毅。綠白相間的顏色,則是對當時戰爭背景的回應,綠色代表希望與生命,白色則象徵純潔與勝利,這組顏色的選擇,也暗含著對戰爭中逝去生命與當下生存的雙重思考。

紀念碑後方的「勝利門」,以其紅色大字與哨兵的立姿,成為戰地氛圍的極致表達。門上的「勝利」兩字,不僅是對戰爭結果的宣告,更是對當地軍民精神的肯定。而門下的哨兵形象,則是對戰爭中無數英勇犧牲者的紀念,他們的站姿與神情,彷彿在訴說著那段歷史中不為人知的細節。這組設計讓遊客在踏入小金門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戰地的氣息與勝利的信念,也讓這座紀念碑成為一種精神的導向。

這座紀念碑與其周圍的景觀,也與湖下村落的歷史密不可分。湖下村作為烈嶼鄉的重要聚落,其歷史與八二三砲戰的經歷 closely 相關。村內的紅土溝三營區、雙口出海口等景點,都是戰爭時期的歷史遺跡,而這些遺跡與紀念碑的結合,使得整個湖下村成為一個歷史與戰地文化交融的空間。當遊客在湖下村閒逛時,可以同時感受到戰爭的歷史與當下生活的和諧共存,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正是這座紀念碑存在的意義。

此外,這座紀念碑所在的羅厝十字路口,也是烈嶼鄉的交通要道,其位置的選擇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當代交通與歷史文化的整合。當遊客經過這座紀念碑時,可以同時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當下的活力,這種對比讓這座紀念碑成為一個活歷史的象徵。而紀念碑本身的設計,也讓遊客在行走中,無意識地被歷史的氛圍所感染,這種體驗,正是這座紀念碑最強大的魅力。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的建立,是對戰爭中犧牲者的一種紀念,也是對當地軍民抗爭精神的肯定。這座紀念碑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當代人的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應該保持堅毅與無畏的精神。而這座紀念碑與其前後的「勝利門」,則是這種精神的具體表達,它們以建築的形式,將戰爭的歷史與當下的信念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永恆的精神象徵。

總體而言,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與其周圍的景觀,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的交融,它不僅是對過去戰爭的紀念,更是對當代人精神的啟示。這座紀念碑的存在,讓遊客在行走中,無意識地被歷史的氣息所感染,也讓這座紀念碑成為一個活歷史的象徵。而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正是這座紀念碑最強大的價值所在。

附近的景點
勝利門
羅厝媽祖公園
九宮坑道
東林海濱公園
東林東井
后麟步槍模擬射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