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觀測所

馬山觀測所位於金門官澳東北角,是金門防禦體系的重要據點,因地理位置特殊,可清楚看到對岸動態。這裡有戰備坑道、林道和望遠鏡,用於監測與防禦。1979年林正義叛逃事件後,馬山觀測所的戰備狀態提升,成為兩岸對峙時期的重要軍事設施。此外,馬山播音站與「還我河山」碑也見證了這裡的歷史與戰略意義。

馬山觀測所位於金門縣官澳東北角,是金門防禦體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軍事據點之一,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為觀察對岸動態的關鍵位置。從地勢上看,馬山觀測所建於臨海的山丘之上,整體地形呈緩坡狀,與對岸的角嶼、大小嶝島等島嶼形成明顯的距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馬山與對岸的距離在退潮時僅有1800公尺,這使得觀測所的視野極其開闊,甚至在晴朗的天氣下,肉眼即可看到對岸的漁村與海面活動。這種地理優勢使其在兩岸對峙的歷史時期,成為軍事監測與情報收集的重要據點。

從歷史背景來看,馬山觀測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在冷戰時期,金門作為中國海軍的重要防禦基地,馬山觀測所的建設與運作,體現了當時中國海軍對海防的重視。1979年5月16日,金門防衛司令部金東師馬山連連長林正義上尉叛逃至對岸角嶼,這一事件成為馬山觀測所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林正義的叛逃行為不僅直接導致了馬山觀測所的戰備狀態提升,也促使金門防衛部隊在對岸的監測與追捕行動中採取更嚴謹的作戰策略。1984年6月27日,金東師為追捕逃兵而在馬山前方水域砲擊角嶼,這成為兩岸戰後唯一一次正面軍事衝突,進一步凸顯了馬山觀測所在戰時的戰略地位。

馬山觀測所的建築結構與功能設計,體現了當時軍事工程的精準與科學性。觀測所的主體建築由臨海的山丘開挖而成,這不僅節省了建設成本,也使其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更高。觀測所的內部設有長達174公尺的戰備坑道,這條坑道不僅作為軍事防禦的通道,也設有槍堡等軍事設施,用以在戰時提供掩蔽與火力支援。坑道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防禦需求,例如在戰時可作為兵員撤退的通道,或在對岸出現異常動態時,作為情報傳遞的中轉點。此外,觀測所的林道兩側設有大量樹木,這不僅用以遮蔽視線,也作為防禦敵軍偵測的掩護措施。

在觀測所的東側,設有馬山播音站,這是馬山觀測所的重要組成部分。播音站的歷史可追溯到1950年代,當時中國海軍在金門部署了多個無線電傳播站,用以向對岸發送軍事資訊與戰時警報。馬山播音站的設置,使金門防禦部隊能夠在戰時迅速與對岸接觸,這在當時的戰時環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1979年林正義叛逃事件後,馬山播音站的運作更加頻繁,用以向對岸發送軍事警報與戰時指令。此外,馬山播音站曾設有48個巨型電磁波發射器,這使得其在戰時的通信能力極為強大,能夠覆蓋對岸的廣大區域。

觀測所的東側還設有「還我河山」碑,這塊碑文是馬山觀測所歷史的重要象徵。碑文的內容為「還我河山」,這句話體現了當時中國海軍對對岸的強烈抗議與抗爭情緒。這塊碑文的設置,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紀念,也作為觀測所軍事防禦的象徵。在戰時,這塊碑文成為士兵們的精神支撐,提醒他們在戰時要堅定信念,為國家與民族而戰。

馬山觀測所的歷史與功能,使其在戰時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在戰時,觀測所的戰備坑道與林道成為兵員撤退與情報傳遞的關鍵通道,而觀測所的望遠鏡則是監測對岸動態的重要工具。在戰時,觀測所的士兵們需要在戰備坑道中保持警戒,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敵軍進攻。此外,觀測所的士兵們還需要在戰備坑道中進行戰備訓練,以確保在戰時能夠迅速反應。

馬山觀測所的歷史與功能,使其在戰時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在戰時,觀測所的戰備坑道與林道成為兵員撤退與情報傳遞的關鍵通道,而觀測所的望遠鏡則是監測對岸動態的重要工具。在戰時,觀測所的士兵們需要在戰備坑道中保持警戒,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敵軍進攻。此外,觀測所的士兵們還需要在戰備坑道中進行戰備訓練,以確保在戰時能夠迅速反應。

馬山觀測所的歷史與功能,使其在戰時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在戰時,觀測所的戰備坑道與林道成為兵員撤退與情報傳遞的關鍵通道,而觀測所的望遠鏡則是監測對岸動態的重要工具。在戰時,觀測所的士兵們需要在戰備坑道中保持警戒,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的敵軍進攻。此外,觀測所的士兵們還需要在戰備坑道中進行戰備訓練,以確保在戰時能夠迅速反應。

附近的景點
馬山三角堡
天摩山
龍鳳宮
西園鹽場
北極殿
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