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下三間樓仔

湖下三間樓仔位於金門縣金寧鄉湖浦村,是金門重要的歷史建築之一,見證了金門的工業發展與戰後建築風格。這三間洋樓由金和發公司在1947至1949年間興建,後因戰火受損,成為國軍駐紮地點,現部分閒置或作為倉庫使用。建築風格融合西式與臺灣傳統元素,如拱廊、洗石子裝飾與刻字,具備歷史與藝術價值。近年被列為金門歷史建築,但因缺乏維護,結構逐漸老化。周邊還有慈湖落日觀海平臺、彩色海堤等景點,使三間樓仔成為熱門攝影與觀光點,吸引許多歷史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

湖下三間樓仔位於金門縣金寧鄉湖浦村,是金門歷史建築中具有代表性的遺產之一。這座洋樓羣不僅是金門工業發展的見證,也反映了戰後臺灣的建築風格與社會變遷。三間樓仔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吸引著許多歷史愛好者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以下將從歷史背景、建築特色、現狀與周邊景觀等方面,詳細介紹這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

首先,三間樓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5年,當時金和發公司於湖下聚落排仔路成立,專門經營油輪運輸業務。這家公司由楊鴻禮、楊清淹與楊英舉三人共同經營,主要從福建漳州與石碼之間運輸竹器與木材,再運回金門銷售。由於業務成功,三人於1947至1949年間興建了三座洋樓,分別分配給三人使用,因此被稱為「湖峯三公司」。這三座洋樓的建設,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金門的經濟與社會狀況。然而,隨著戰後的軍事行動,這座建築羣在1958年的823砲戰中遭到擊中,導致結構損壞,後期成為國軍駐紮地點。戰後,三座洋樓的用途逐漸轉變,其中44號閒置,45號作為住宅使用,46號則為倉庫。然而,因長期缺乏維護,建築外牆出現滲漬,部分結構木樑與樓板受潮破壞,使得這座歷史建築的保存狀況受到關注。

三間樓仔的建築特色則展現了臺灣傳統洋樓的構造與風格。這座洋樓羣原本為三幢五腳基洋樓,後期增建附屬建築物,建築底部採石磚鋪設,頂部則塗抹灰泥。附屬建築的材料包括石磚、空心磚與簡易混凝土,建築立面則有洗石子的角隅裝飾。三座洋樓均採硬山擱檁的承重牆構造系統,附屬建築與結構也使用相同構造,並配有簡易鋼筋混凝土結構。洋樓二樓設有拱廊,山牆則設有圓形窗戶,兩座建築的拱廊上方刻有「清白世冑」(44號)與「宏農衍派」(45號)的字樣,這些刻字不僅是建築的裝飾,也反映了當時主人的家世與理念。三間樓仔的建築風格融合了西方建築技術與臺灣傳統建築元素,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

現今的三間樓仔,雖然因年久失修而部分結構損壞,但其歷史價值仍被保育單位重視。2004年12月15日,三間樓仔被指定為金門縣歷史建築,成為金門文化資產的一部分。然而,由於缺乏定期維護,建築外牆的滲漬問題仍然存在,部分木樑與樓板因受潮而出現破壞。儘管如此,這座建築仍吸引許多歷史愛好者與攝影愛好者前來探訪,尤其是在日落時分,其與周邊景觀的結合,使其成為金門著名的攝影點。此外,三間樓仔的廢墟景象,也讓遊客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戰爭的痕跡,使人對金門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三間樓仔本身,其周邊的景觀也值得關注。例如,湖下三間樓仔與慈湖落日觀海平臺、湖下海堤、彩色海堤等景點相鄰,形成一條觀賞夕陽與海景的線路。慈湖落日觀海平臺是金門最著名的看夕陽景點,從這裡可以遠眺即將通車的金門大橋,並看到右手邊的三角堡咖啡廳與戰車遺跡,戰地風情十足。湖下三間樓仔位於這條線路上,使其成為攝影者必訪的點。此外,湖下海堤與彩色海堤也為遊客提供了多樣的拍照機會,而三間樓仔的廢墟與這些景點的結合,則營造出獨特的歷史與自然景觀。

從歷史與建築的角度來看,湖下三間樓仔不僅是金門的歷史遺產,也是臺灣戰後建築與社會變遷的見證。這座洋樓羣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建築史與歷史的重要實例。然而,因長期缺乏維護,其保存狀況仍然需要改善。未來,若能加強對這座歷史建築的維護與保育,使其不僅成為歷史的見證,也能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探訪。此外,三間樓仔與周邊景點的結合,也使金門成為一個兼具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旅遊目的地,值得更多人關注與探訪。

附近的景點
楊華故居
慈湖三角堡
慈湖
李光前將軍廟
金門大學
南山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