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幸洋樓在金門金沙鎮碧山聚落,是1926年建成的歷史建築,融合中西風格,見證金門早期洋樓與文化變遷。建築由陳德幸回鄉興建,後來因戰爭荒廢,但現為金門文化與觀光重點。洋樓設計有西式結構與傳統裝飾,如十二生肖與花卉雕刻,象徵財富與家庭美滿。它不僅是金門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移民與文化的重要資料,現為歷史博物館展覽對象。
陳德幸洋樓位於金門縣金沙鎮碧山聚落,是金門早期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歷史建築代表。這棟洋樓建於1926年,是金門縣歷史建築之一,現為金東地區僑鄉文化的重要指標。其位置處於碧山聚落入口,顯眼地矗立在聚落中央,不僅是金門早期洋樓建築的實證,也展現了日治時期金門的都市計畫與文化變遷。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不僅是金門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當代觀光與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
陳德幸洋樓的歷史背景與建造過程,源於金門早期的移民與商業發展。陳德幸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遷居福建泉州晉江深滬鄉,並在20世紀初遠赴新加坡發展。1926年,他返回金門,並在碧山聚落督工建造這棟宅第,成為金門早期洋樓建築的代表。當時金門因移民潮與僑鄉文化影響,開始興建融合西式建築風格的洋樓,陳德幸洋樓便是其中的典型。然而,這棟建築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因日軍佔領金門,陳德幸被迫棄洋樓與學校逃難至鼓浪嶼,最終遷居臺灣,導致洋樓荒廢至今。儘管如此,這棟建築仍保存著1920年代的建築風格與文化記憶,成為金門歷史的重要見證。
陳德幸洋樓的建築風格為兩層出龜洋樓,即正面外廊中央突出本體的西式建築格式。這種建築形式在日治時期的金門相當普遍,體現了當時中西文化融合的特點。建築的牆身一樓為磚砌,二樓為抹灰,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式,山頭裝飾有傳統十二生肖圖案與鳳凰泥塑裝飾,柱頭上則雕刻各式花卉與圖飾,展現精緻的泥塑藝術。雖然外觀略顯頹敗,但牆面仍保存完整,顯示出過去的氣派。這種建築形式結合了西式建築的結構與傳統中國建築的裝飾,成為金門早期洋樓建築的代表性風格。
洋樓的正面刻有老鼠、金魚與芭蕉,這些雕刻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老鼠與金魚的圖案,代表子孫滿堂與財富豐足,而芭蕉則在臺語中音似「招」,寓意招子招財。這種雕刻不僅是建築的裝飾,也體現了當時居民對家庭與財富的期許。此外,洋樓的結構與設計,也反映出當時金門移民的建築需求與文化信仰,成為研究金門歷史與民俗的重要資料。
陳德幸洋樓的歷史與建築,與碧山聚落的發展密不可分。碧山聚落為金門地區具有閩南傳統文化之宗族聚落,村中建築依山勢緩坡而建,並在20世紀初因僑鄉文化影響,開始興建融合中西風格的洋樓。陳德幸洋樓作為碧山聚落的第一棟洋樓,不僅是金門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當代觀光與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建築特色,與碧山聚落的其他歷史建築共同組成金門的歷史遺產,展現了金門在殖民時期與戰後時期的社會變遷。
陳德幸洋樓的現狀與保存狀況,也反映了金門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管理。儘管洋樓因戰爭與時間的流逝而略顯破舊,但其建築結構與文化價值仍受到重視。目前,這棟建築被視為金門歷史的重要標誌,並成為金門縣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對象,供觀光與研究。此外,洋樓的歷史與建築,也成為金門文化活動的主題,吸引學者與觀光客前來探訪。
陳德幸洋樓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金門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當代文化與觀光的重要資源。這棟建築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文化寓意,展現了金門在殖民時期與戰後時期的社會變遷與文化融合。作為金門歷史的重要見證,陳德幸洋樓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對金門歷史、文化與社會的深遠影響。這棟建築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金門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當代觀光與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