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南兄弟大樓位於金門珠山村,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建於清光緒年間,由薛永南兄弟在菲律賓經商致富後回鄉興建。這棟洋樓融合中西建築風格,是研究金門歷史與移民文化的重要實證。它位於珠山聚落中心,與周圍建築形成緊密網絡,視野優越,能俯瞰珠山村與七星潭。建築結構講究,有防禦功能的更樓,也見證了當時僑民在海外的艱辛與智慧。如今這棟洋樓經過整修成為民宿,不僅保存歷史,也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展現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的多元價值。
薛永南兄弟大樓位於金門島西南隅的珠山村,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這棟洋樓建於清光緒年間,由薛永南兄弟赴菲經商致富後所建,不僅是珠山聚落的象徵,也反映了金門僑鄉的歷史與文化。它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西洋元素,既保留了中國古建築的格局,又融入了海外經商經驗的影響,成為研究金門歷史與移民文化的重要實證。
珠山聚落的空間組織以宗祠為中心,薛永南兄弟大樓便坐落於此,與周圍的薛氏大宗祠、下三落、頂三落、大夫第、將軍第等建築羣形成一個緊密的聚落網絡。這棟洋樓的地理位置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因它的視野優越,成為觀察珠山聚落的關鍵點。登上二樓的外廊,可以遠眺七星潭,並俯瞰整座珠山村的風貌,這也讓它成為研究金門聚落發展與空間規劃的重要場域。
薛永南兄弟大樓的建築結構具有典型的晚清洋樓特色。其主樓為五腳基的傳統格局,每層一廳四房,這種設計既符合中國傳統住宅的空間安排,也體現了當時對家庭結構與功能需求的考量。建築的外牆採用紅磚與灰泥塗料,並以連續拱型柱作為結構支撐,這種設計不僅具有美觀的視覺效果,也強化了建築的穩定性。更樓作為防禦與瞭望的用途,位於右後方,與主樓形成對稱的建築佈局,體現了當時對安全與防禦的重視。
薛永南兄弟大樓的建造背景與金門僑鄉的歷史密切相關。薛永南兄弟是薛氏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們在菲律賓依裏岸(Iligan Lanao)經營商務,並在1928年因生意興旺而回鄉興建這棟洋樓。當時的金門,因長期受西班牙與美國殖民統治的影響,社會環境複雜,盜匪橫行,地方不靖。薛永南兄弟在建造這棟洋樓時,便充分考慮到防禦需求,使其成為一個兼具居住與防禦功能的建築。更樓的設置,便是為了在必要時可以作為守衛與瞭望之用,這也反映了當時僑民在海外經營事業的風險與挑戰。
薛永南兄弟大樓的歷史記載中,有許多細節值得關注。例如,薛福緣在自述〈六六回顧〉中提到,他與村中同鄉薛奠邦、薛允朝等人於1889年搭乘火船「南生號」前往菲律賓馬尼拉,後輾轉到依裏岸投靠親族薛國銓。這段經歷不僅是薛氏家族海外發展的起點,也體現了金門僑鄉與海外世界的連結。在依裏岸經營商務的過程中,薛永南兄弟面對過華僑遭「毛洛人」洗劫的危機,並需構築柵欄與安置銅砲以備防禦,這顯示了當時僑民在異鄉生存的艱辛與智慧。
薛永南兄弟大樓的建造過程,也反映出金門僑鄉的經濟與社會變遷。1923年後,薛氏兄弟的生意逐漸興旺,開始匯款回鄉興建洋樓。1928年,他們在龜山南麓興建「薛永南兄弟洋樓」,從三月十九日開工至九月尾完工,這段期間的建設過程,不僅是個人財富的積累,也象徵著金門僑鄉從海外經商迴流鄉土的歷史階段。這棟洋樓的建造,也成為當時金門僑鄉的重要標誌,成為研究金門歷史與移民文化的重要實證。
除了歷史與建築價值,薛永南兄弟大樓的現狀也值得關注。這棟洋樓在十餘年來整修後成為「來喜樓」民宿,為遊客提供住宿與體驗服務。它不僅是歷史建築的保存,也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目前,這棟洋樓除了作為民宿外,也經常作為小型國際會議與工作坊的場所,這顯示了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中的多元價值。它的存在,不僅讓遊客可以體驗金門的歷史與文化,也讓金門的歷史故事得以傳承下去。
薛永南兄弟大樓的歷史與建築,是金門僑鄉歷史的重要縮影。它不僅是薛氏家族的財產,也是金門整體歷史的一部分。這棟洋樓的建造與興衰,反映了金門僑鄉與海外世界的互動,也體現了金門居民在異鄉打拼、回鄉建家的歷程。它的存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與記憶的載體,讓金門的歷史與文化得以延續。在現代社會中,這棟洋樓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建築美觀,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是金門不可忽視的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