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樓

得月樓在金門金城鎮前水頭,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也是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建於1931年,由富商黃輝煌聘請福建匠師設計,結合閩南工藝與南洋風格。建築有防禦功能,如槍眼與垛口,也展現南洋文化,如花磚與南洋器皿。內部有餐廳、書房等,展示南洋料理與文化。周圍還有傳統古厝與僑鄉展示館,見證金門與南洋的交流。得月樓融合歷史、文化與防禦功能,是金門必訪的古蹟。

得月樓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前水頭,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也是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這座洋樓建於1931年,由富商黃輝煌聘請福建內地知名匠師陳南安設計,其建築風格融合了閩南傳統工藝與南洋殖民文化元素,成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得月樓不僅是金門富商的宅邸,更因戰亂時期的防禦功能而聞名,其精緻的建築設計、豐富的歷史背景與獨特的文化元素,使其成為金門必訪的古蹟景點。

得月樓的建築特色首先體現於其優美的外觀與精緻的花磚裝飾。整座建築以閩南傳統建築為基礎,但其屋頂與牆面的設計卻帶有南洋風格,例如屋頂的女兒牆上設有垛口,用於御敵,而牆面則有供架槍瞄準的槍眼,這些細節展現了當時金門居民對安全的重視。此外,得月樓的牆面與窗框均以花磚拼貼,這種花磚不僅色彩絢麗,而且紋理豐富,是當時金門工匠的精緻工藝代表。花磚的設計也反映了當時金門與南洋之間的文化交流,許多花磚的紋樣取自南洋地區,如馬六甲、新加坡等地,這些紋樣在當時被視為吉祥與保護的象徵。

得月樓的內部結構則展現了其作為富商宅邸的奢華與功能性的結合。樓內設有餐廳、書房、客廳等空間,其中二樓的餐廳是得月樓最具特色的區域之一。這間餐廳不僅是主人接待賓客的地方,也是展示南洋文化的重要場所。餐廳內設有豐富的家宴演示,包括南洋特色的料理與點心,例如用南洋香料調味的咖喱、椰子咖喱等,這些料理的呈現方式也反映了當時金門富商與南洋之間的交流。此外,餐廳內還陳列著許多來自南洋的器皿,如娘惹器皿,這些器皿的色彩絢麗,紋樣繁複,是當時南洋土生華人女性(娘惹)最鍾愛的餐具,其設計風格融合了華人與南洋文化的元素,成為得月樓內部的重要文化見證。

得月樓的防禦功能是其歷史背景的重要部分。在1931年建成時,金門的治安環境相當混亂,強盜頻繁出沒,居民對安全的關注度極高。得月樓的建造不僅是為了展示富商的財力與地位,更是一種對安全的投資。樓的三、四樓牆面設有供架槍瞄準的槍眼,這使得得月樓在戰亂時期可以作為防禦據點。此外,得月樓的屋頂女兒牆上設有垛口,用於禦敵,而樓內的逃生密道則直通到相鄰的村落,這使得得月樓在戰時可以迅速疏散居民,並作為防禦工事的一部分。這些防禦設計不僅展現了當時金門居民的智慧,也讓得月樓成為金門歷史與防禦文化的重要見證。

得月樓的歷史背景也與金門的移民史 closely 相關。當時的金門居民多來自福建,其中黃姓家族是金門的重要家族之一,他們在南洋的發展使得金門與南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得月樓的建造與設計,正是這段歷史的體現。例如,得月樓的建築風格中融入了南洋的元素,如屋頂的女兒牆設計、牆面的花磚紋樣等,這些元素都來自南洋的建築技術與藝術風格。此外,得月樓的內部設施也反映了當時金門居民對南洋文化的吸收與融合,例如餐廳內的南洋料理與器皿,這些都是當時金門與南洋之間文化交流的見證。

得月樓的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得月樓位於水頭聚落,這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與文化背景的聚落。水頭聚落的傳統閩南古厝與異國風洋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歷史景觀。得月樓的周邊有黃氏大宗祠、黃濟古厝等傳統閩南古厝,這些古厝與得月樓的洋樓風格形成了對比,展現了金門傳統與現代建築的融合。此外,得月樓的周邊還有僑鄉文化展示館,這座展示館介紹了金門鄉僑至海外的發展過程,以及南洋殖民文化與閩南文化的融合,使遊客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金門的歷史與文化。

得月樓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代表的歷史時期與文化交流。得月樓的建造與設計,反映了當時金門居民對安全的重視、對南洋文化的吸收,以及對歷史的記憶。得月樓的防禦功能與建築設計,使其成為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而其內部的南洋文化元素,則讓得月樓成為金門與南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總體而言,得月樓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建築與防禦功能於一體的特殊建築。它的建造背後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其建築風格融合了閩南傳統與南洋元素,其內部設施展現了當時金門居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交流,而其防禦功能則體現了當時金門居民對安全的重視。得月樓不僅是金門的歷史遺產,也是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值得遊客前來參觀,以深入瞭解金門的歷史與文化。

附近的景點
黃輝煌洋樓
水頭57地號洋樓(僑鄉文化展示館)
金水國小
黃天露宅
水頭聚落
金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