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在金門新市裏,建於民國66年,原本是沙地,後來因軍方建設與居民遷入而興建,成為信仰中心。寺內有山門、大雄寶殿、三寶殿等建築,風格融合傳統佛教與地方特色。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還有彩繪塑像,護國亭旁有榕樹與竹林,環境優美。三寶殿為僧侶修行處,萬佛殿與觀音殿則是信徒祈福之地。護國寺歷史悠久,是金門重要文化資產,值得珍惜與保護。
護國寺位於金門島的新市裏,其歷史與建築特色深植於金門的風土民情與宗教文化之中。該寺建於民國66年,原為一片沙地,後因軍方主導建設新市街道,加上八二三砲戰後居民大量遷入,促使社區形成,護國寺便在「有宮有祖厝才成鄉裏」的背景下興建,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佛教與地方特色,並在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建後,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
護國寺的主體建築羣以山門、大雄寶殿、三寶殿、萬佛殿、觀音殿、天王殿等組成,每一處都具備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山門為入口處,為一座傳統的佛教門樓,其結構以飛檐、琉璃瓦與石雕為主,展現出典型的臺灣佛教建築風格。山門的正門上題有「護國寺」三字,為當時的書法名家所書,現仍保存完好,成為寺廟的象徵。
大雄寶殿是護國寺的核心建築,其規模宏大,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並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彩繪塑像,為金門佛教信仰的主體。殿前有護國亭,為一座方形石砌亭子,亭內設有石桌與石凳,為信徒休息與祈禱之處。護國亭周圍 planted 有許多榕樹與竹林,形成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景觀。殿前還有兩座石碑,記載護國寺的興建過程與歷史沿革,為後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三寶殿位於大雄寶殿後方,為二樓建築,原為供奉三寶(佛、法、僧)的空間,現為 monks 的居住與修行之地。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並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塑像,與大雄寶殿相似,但規模較小。三寶殿的結構採用傳統的木構架與瓦片覆頂,並有精緻的雕花窗櫺,展現出當時的建築工藝。
萬佛殿是護國寺的另一重要建築,其規模較大,殿內供奉大量佛像,為信徒供奉與祈禱的場所。殿前有觀音殿,為一座單層建築,殿內供奉觀音菩薩像,並有彩繪壁畫,為金門佛教藝術的代表作之一。觀音殿的結構採用傳統的木構架與瓦片覆頂,並有精緻的雕花窗櫺,與其他建築相呼應。
天王殿位於護國寺的入口處,為一座單層建築,殿內供奉四大天王像,為佛教中保護佛法與信眾的神祇。天王殿的結構採用傳統的木構架與瓦片覆頂,並有精緻的雕花窗櫺,與其他建築相呼應。
護國寺周圍有許多自然與人文景觀,如護國亭、石碑、古井等。護國亭為一座方形石砌亭子,亭內設有石桌與石凳,為信徒休息與祈禱之處。護國亭周圍 planted 有許多榕樹與竹林,形成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景觀。石碑為護國寺的歷史記載,記載護國寺的興建過程與歷史沿革,為後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古井為護國寺的水源,為信徒供應清水,並有傳說說是建寺時所掘,為當地居民所重視。
護國寺的歷史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佛教與地方特色,並在歷經多次修繕與擴建後,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護國寺不僅是信仰中心,也為金門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見證。其歷史與建築的價值,使護國寺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值得後人珍惜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