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宮

泰安宮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賢聚村,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象徵,歷史可追溯至明末,多次修建後成為兼具歷史與宗教意義的廟宇。其建築融合閩南風格與地方特色,內部裝飾與神像配置反映當時信仰與文化記憶。主祀神佛包括聖侯恩主、廣澤尊王等,與地方歷史密切相關。泰安宮也因鄰近金城鎮與交通要道,成為文化與交通的交會點,對地方建設與信仰傳承有重要影響。

泰安宮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賢聚村,是該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象徵。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末,經過多次修建與重構,成為兼具歷史價值與宗教意義的廟宇。泰安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閩南式與地方特色,其內部裝飾與神像配置不僅反映當時的信仰觀念,也承載著地方歷史與文化記憶。以下從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祀神佛、文化意義與周邊環境等角度,介紹泰安宮的重點地點與歷史背景。

泰安宮的創立與重建歷程,與金門地區的歷史變遷密切相關。據記載,泰安宮初建於明代,當時為賢聚村居民的信仰中心。賢聚村自古有「七賢祠」的歷史,祭祀明末流寓金門的七位士大夫,包括王忠孝、曾櫻、沈宸荃、許吉燝、辜朝薦、徐孚遠與郭貞一。這七位人物在明末亂世中忠於國家,並在金門留下深厚的文化印記。泰安宮的建立,一方面繼承了七賢祠的信仰傳統,另一方面也成為當地居民對地方神明的崇拜中心。明末時期,賢聚村居民因戰亂遷居金門,並在現址建立廟宇,以祈求平安與庇佑。到了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泰安宮經歷一次重修,並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進行全面重建,使其建築規模與裝飾風格更加完善。

泰安宮的建築結構與裝飾藝術,展現了金門傳統廟宇的特色。其主體建築為一座三進式廟宇,前殿為正門,中殿為主祀神像所在,後殿為陪祀神像與歷史記載。廟宇的門楣與牆面飾有精緻的彩繪與泥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水車堵」,為一尊泥塑武人騎馬的圖騰,象徵地方防禦與武德精神。這項裝飾不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也反映當時居民對武力與安全的重視。此外,廟宇的屋頂與柱子均採用傳統的閩南式建築技術,如飛簷翹角、彩繪斗拱等,使其在風雨中經久不衰。

泰安宮的主祀神佛包括聖侯恩主、廣澤尊王、保生大帝、池府王爺、金府王爺、六姓府諸王爺與蘇王爺。其中,聖侯恩主是泰安宮的主神,據傳為賢聚村的開墾先賢,亦稱顏厝,居民中有顏姓與盧姓兩大族羣。明末任兵部尚書的盧若騰即為賢聚人,其歷史背景使聖侯恩主成為地方信仰的核心。廣澤尊王則是福建地區普遍奉祀的神明,主掌水路與財運,保生大帝則是醫療與健康之神,池府王爺與金府王爺則是地方的保護神。此外,六姓府諸王爺與蘇王爺的奉祀,也展現了地方居民對多元信仰的包容與尊重。

泰安宮的陪祀神像與歷史記載,也反映出其與周邊環境的互動。左側祀註生娘娘,象徵生育與健康;右側祀福德正神,代表土地與財運。文武判與排爺則是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神祇,用以保佑地方安全與順利。廟宇內的「廟誌」記載了泰安宮的歷史沿革、重建過程與地方信仰的演變,是研究金門宗教文化的重要史料。此外,泰安宮的歷史與賢聚村的發展密切相關,其地理位置鄰近金城鎮,亦是小三通旅客往返尚義機場與水頭碼頭的必經之地,使其成為地方信仰與交通的交會點。

泰安宮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不僅在於其宗教功能,更在於其作為地方記憶的載體。其建築與裝飾藝術,反映金門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而其主祀神佛與歷史記載,則連結著當地居民的歷史與身份認同。在縣長陳福海視察泰安宮的過程中,他不僅參與醮慶活動,也強調泰安宮在地方建設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泰安宮周邊的建設,如多功能休憩平臺與道路工程,需與地方信仰與環境保護相呼應,以確保發展與傳統的平衡。這表明泰安宮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地方治理與文化保存的關鍵所在。

泰安宮的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使其成為金門文化與交通的重要節點。其鄰近金城鎮,亦是賢聚村與賢庵國小的所在地,這使得泰安宮在教育與社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賢庵國小的擴充與校舍建設,亦與泰安宮的信仰支持密切相關,展現宗教與教育的互動。此外,泰安宮的歷史與賢聚村的發展,亦與金門的歷史變遷緊密相連,如明末的戰亂、清朝的移民潮與現代的交通建設,均影響著泰安宮的歷史地位與功能。

總體而言,泰安宮是金門地區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地標,其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主祀神佛與歷史記載,均展現了地方信仰與傳統的深厚根基。其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亦反映金門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泰安宮不僅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研究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其價值與意義在於連結過去與現在,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精神與文化支持。

附近的景點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
燕南書院
延平郡王祠
豐蓮山牧馬侯祠
莒光樓
水頭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