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寺

金水寺在金門金城鎮水頭聚落,是重要的歷史與宗教建築,建於1693年,經歷多次修復與重建,見證數百年歷史。廟內有紅磚青瓦的閩南式建築,雕刻豐富,供奉關公、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等神像,展現民間信仰。寺內還有許多歷史文物與圖騰,反映當時的社會與文化。金水寺與水頭聚落的經濟、文化緊密相關,是研究金門歷史與閩南建築的重要遺產。

金水寺位於金門縣金城鎮西南隅的水頭聚落,是金門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築與宗教文化象徵。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93年),後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與民國六十年(1981年)兩次重修,以及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的重建,展現出跨越數百年的歷史痕跡。寺廟的興建與發展,與水頭聚落的經濟與文化脈絡緊密相連,其建築風格與裝飾藝術亦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信仰觀念。金水寺不僅是金門少數保存完好的傳統閩式建築,其周邊的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更為研究金門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金水寺的主殿為一座典型的閩南式廟宇,整體結構以紅色 bricks 與青瓦為主,屋頂呈盞口狀,屋脊上雕刻著傳統的「鴻運當頭」與「五穀豐登」等圖騰,展現出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主殿前有三座石獅,分別立於入口兩側與中軸線中央,象徵守護與威嚴。主殿正中供奉關公神像,為金水寺的主祀神,其形象為武將打扮,頭戴烏巾,身穿鎖子甲,手持青龍偃月刀,神情威嚴,體現出關公作為忠義與武德象徵的意象。關公神像周圍有兩座陪祀神像,左側為註生娘娘,右側為福德正神,分別代表生育與財運的信仰。主殿後方則設有虎邊護龍拜堂,供奉地藏王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展現出佛教與道教信仰的融合。

金水寺的建築空間佈局具有典型的閩南式廟宇特色,其正殿與拜堂之間以月臺連接,月臺上設有石雕的「五穀神」與「土地公」,象徵對自然與土地的敬仰。主殿兩側為兩座側殿,分別供奉黃氏家族的先靈與歷史人物,如黃氏三房宗祠的代表人物。此外,寺廟周圍亦有許多歷史建築,如「世懋堂」,為黃氏三房宗祠,已被指定為金門歷史建築,其建築風格與金水寺相呼應,展現出水頭聚落的歷史文化特色。

金水寺的裝飾藝術與雕刻細節,更是其歷史價值的重要體現。主殿門楣上雕刻著「太乙真人收石磯」的圖騰,象徵道教中對財富與智慧的追求。門楣兩側則有「壩橋思詩」與「東方朔偷桃」等故事圖騰,這些圖騰不僅是民間傳說的體現,也反映當時人們對歷史與文學的興趣。主殿樑柱上則有許多彩繪與雕刻,如「八仙過海」、「八仙賀壽」等圖騰,展現出當時工匠的藝術技巧與對民間信仰的深刻理解。此外,寺廟內亦有許多古匾與石碑,如「金水寺」匾額與「黃氏三房宗祠」石碑,這些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金門地方文化的重要資料。

金水寺的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與水頭聚落的發展密切相關。水頭聚落自元至正二年(1315年)後開始發展,至清乾隆時期後,黃氏家族因經營商業而致富,使得聚落經濟力量蓬勃,並修建宗祠、屋舍與書齋等建築。金水寺的興建,便是黃氏家族財力與信仰的體現。此外,金水寺周邊亦有許多歷史建築,如「酉堂」,為金門唯一略具園池雛形的建築,其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園林與閩南式建築的特色,展現出水頭聚落的歷史文化特色。

金水寺的歷史與建築,亦與金門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金門自古便是中國海防要地,其歷史與文化受到中原文化與澎湖、臺灣的影響。金水寺的興建與發展,反映了金門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以及對歷史與文化的保存。此外,金水寺亦是金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周邊的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更是研究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素材。

金水寺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金門的文化遺產,也是研究中國傳統宗教與建築藝術的重要案例。其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與裝飾藝術,為後人提供了研究閩南式建築與民間信仰的寶貴資料。金水寺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金門重要的歷史遺產,並吸引許多學者與文化愛好者前來探訪。金水寺的歷史與建築,不僅是金門的寶藏,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附近的景點
金水國小
得月樓
黃輝煌洋樓
水頭57地號洋樓(僑鄉文化展示館)
水頭聚落
黃天露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