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山寺

會山寺位於金門縣金沙鎮陽翟聚落,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場所,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寺廟與陽翟歷史緊密相關,不僅是信仰中心,也象徵聚落文化。寺內有風獅爺、牌坊與多種神明供奉,展現多元信仰與社區祈願。寺內楹聯與裝飾藝術融合佛教與地方文化,強調天地人和諧。每年舉辦多項法會,增強社區凝聚力。會山寺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陽翟聚落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

會山寺位於金門縣金沙鎮陽翟聚落,是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場所之一。從歷史記載看,陽翟是金門最古老的聚落之一,其始祖陳達為陳政第十世孫,五代梁乾化三年(913年)因王審知在閩稱王而被封為承事郎,鎮守同安浯洲鹽場,後在今陽翟定居,並以「陽翟」為地名,沿用陳氏潁川郡治所在地的稱呼。會山寺的建造與陽翟的歷史 closely 相關,其歷史可追溯至明代,但具體創建年代已難以考證。儘管如此,會山寺在陽翟地區的信仰地位卻無可質疑,不僅是當地重要的宗教中心,也是聚落文化與歷史的象徵。

會山寺的建築構造與周圍環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仰空間。寺廟前右側有「陳禎恩榮坊」,這座牌坊是對陳氏家族功績的表彰,也反映陽翟聚落的歷史背景。左前與右後各設有風獅爺,是陽翟居民的信仰中心。這四尊風獅爺中,有兩尊位於會山寺附近,其中一尊位於寺後方,以磚為內體、外敷灰泥構成,是陽翟四尊風獅爺中唯一以鎮風煞為主的風獅爺,其他三尊則分別鎮水煞與路衝。風獅爺的存在不僅是對自然災害的防範,也象徵著社區對平安與順利的祈願。

會山寺的建築結構分為一樓彌陀殿與二樓大雄寶殿,殿內佛像清淨莊嚴,展現出佛教的肅穆與莊重。大雄寶殿是寺廟的核心,主祀關聖帝君、保生大帝、天上聖母等神明,並奉普庵佛祖與金王爺為境主。這種多元的信仰組合,反映出陽翟聚落的宗教包容性與歷史積累。此外,寺內還供奉六姓府、李府王爺、邱府、刑府、蘇府王爺、文判官、當境公與觀音佛祖等神明,顯示出該地區對地方神祇的尊崇與信仰的廣泛性。

會山寺的楹聯與裝飾藝術更是其文化價值的體現。大門聯「儒釋道三教合璧;天地人一氣同春」,表達出三教融合、天地人和諧的理念,也體現出陽翟聚落對文化與信仰的尊重。門側聯「普鎮會山施澤久;庵居宅裏佈恩長」,則強調會山寺對周遭聚落的庇佑與恩澤。窗側聯「澄心清似水;養氣靜如山」,以自然景觀比喻寺廟的內在氣質,展現出禪意與靜謐。柱聯則以對仗工整的句子,將佛教的教義與地方的歷史文化結合,如「法雨注南天草木山川生秀色;慈雲佈西土士農工賈沐恩光」,體現出佛教與自然、社會的緊密聯繫。

會山寺的歷史與信仰不僅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與陽翟聚落的發展密切相關。從歷史記載看,會山寺的建造與陳達家族的歷史有著深遠的聯繫,而其後的整建與修復也反映了該地區對宗教場所的重視。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完成整建後,會山寺的維護與管理更加完善,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宗教意義的場所。此外,會山寺的信仰活動也十分活絡,每年農曆正月有點燈法會、七月有超薦法會、十月有彌陀法會,每月初七早上有共修活動,不定期舉辦唸佛共修,這些活動不僅讓信眾有機會參與宗教實踐,也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會山寺的環境與周邊景觀也值得關注。寺廟前的陳禎恩榮坊與風獅爺的設置,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成為陽翟聚落的標誌性景觀。寺內的佛像與神明的供奉,則展現出該地區對宗教的虔誠與尊重。此外,會山寺的楹聯與裝飾藝術,也讓這座寺廟成為一個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場所。

會山寺的歷史與信仰價值,使其成為陽翟聚落的重要文化資產。從歷史記載到現今的維護與管理,會山寺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地方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存在,不僅讓信眾有機會參與宗教實踐,也讓陽翟聚落的歷史與文化得以傳承與保存。會山寺的信仰與歷史,是陽翟聚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金門縣文化與宗教的重要組成元素。

附近的景點
陳禎恩榮坊
陽翟老街
金東電影院
陳德幸洋樓
睿友學校
碧山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