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廬位於金門金湖鎮太湖畔,與榕園一起成為金門歷史最悠久的景點。這棟建於明朝的古宅,原是洪受的故居,紅磚建築與榕樹景觀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沉靜與自然的美麗。這裡不僅見證金門從繁華到寂靜的變化,也記錄洪受的文人氣節。榕園內老榕樹成林,與慰廬交相輝映,傳說曾因風沙掩埋全村,唯獨這棟古宅與榕樹留存至今。洪受的歷史、戰地文化與後續的開發,都讓慰廬成為金門歷史與情感的象徵。
慰廬位於金門縣金湖鎮太湖畔,與榕園共同組成金門最具歷史深度的景點之一。這座建於明嘉靖至隆慶年間的古宅,原為國子監助教洪受的故居,如今以其蒼勁的紅磚建築與深厚的文化意涵,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歷史見證。慰廬不僅是金門文史的重要標誌,更因周遭榕樹成林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風沙掩埋的村莊,如今只剩這棟古宅」的奇觀。它的存在,既承載著洪受的文人氣節,也記錄了金門從繁華到寂靜的歷史軌跡。
慰廬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與福建民居的特色,紅磚牆面經過時間的洗禮,斑駁的紋路間透出歲月的痕跡。屋頂的雕花窗櫺與屋脊上的塑像,展現出當時工匠的巧思。尤其屋脊上那尊騎虎將軍爺的塑像,是慰廬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據傳是為辟邪而設,也象徵著洪受家族的權勢與氣魄。屋內牆面懸掛的簡介,不僅記載著慰廬的歷史,也透露出當代對這座古宅的修復與守護。
與慰廬相鄰的榕園,是金門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之一。園內成片的老榕樹,樹幹粗壯、氣根交錯,形成一片綠蔭蔽日的空間。這些榕樹的年齡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其中一棵樹齡超過135歲的巨樹,其氣鬚垂落地面,與周圍的榕樹交織成網,宛如自然的藝術館。園內除了老榕樹,近年也新增了小榕樹與草坪,使整座園區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也更具休憩與賞景的機能。然而,這片榕園的歷史卻遠比現今的景觀更神祕。據說,西洪村在明朝時曾因風沙肆虐而遭掩埋,唯有這座慰廬與榕樹得以存留,成為金門「風沙之村」的見證。
洪受是慰廬歷史的核心人物。他是明嘉靖、隆慶年間的國子監助教,以學識淵博與清廉正直著稱。據傳,洪受曾因「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俗諺而遭誣陷,最終導致西洪村被風沙掩埋。然而,他所留下的《滄海紀遺》卻成為金門文史的重要典籍,記載了金門的地理、風土與人文。慰廬的建造,與洪受的歷史軌跡緊密相連,它的存在不僅是對他個人的紀念,也象徵著金門在歷史洪流中的沉浮。
1967年,蔣經國率軍派鎮長「開家亭」到金門視察,他注意到西洪村的榕樹成林,便決定將此地整建為風景區。然而,當時的「開家亭」為迎合蔣經國的意圖,竟說西洪村已無人居住,並強迫居民遷出。這段歷史使得慰廬成為「權力與歷史的衝突」的象徵,也讓金門的風沙故事更加深邃。如今,慰廬的建築雖經修復,但其周遭的榕樹與歷史痕跡,仍保留著被風沙掩埋的記憶。
慰廬與榕園的關係,也與金門的戰地文化有著深刻的連結。在戰爭時期,這座古宅曾是軍方的指揮所,而榕園的榕樹則被視為「避禍的靈木」。戰後,慰廬的歷史與戰地文化交織,使其成為金門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遊客在慰廬前駐足,不僅是為賞其建築之美,更是在感受金門從繁華到寂靜的歷史軌跡。
此外,慰廬周遭的思親亭,也增添了這座古宅的感人故事。亭子建於1967年,名為「思親」,據說是為蔣經國思念其父蔣介石而建。這座亭子與慰廬的歷史交織,成為金門歷史與情感的象徵。亭內的百年松柏與針葉樹,與慰廬的紅磚建築形成對比,象徵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總體而言,慰廬不僅是金門歷史的重要標誌,也因周遭榕園的自然景觀,成為遊客心中的文化聖地。它的存在,讓人感受到金門的歷史深度與自然之美,也讓人對這座島嶼的過去與現在產生更深刻的連結。在慰廬的紅磚牆面與榕樹的蔭影間,歷史的回聲與當下的情感,交織成金門獨特的歷史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