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渡頭

同安渡頭位於金門金城鎮,是連接金門與漳州、廈門的重要歷史碼頭,也是金門的重要地標。從清代開始,這裡就是交通樞紐,後來因戰爭與自然景觀成為歷史見證。早期這裡有石橋,曾是貨物集散地,後因戰爭拆除,部分遺跡仍存。此外,這裡也留下了日軍強徵馬伕的歷史記憶,提醒人們戰爭的苦難。如今,同安渡頭仍保留許多歷史痕跡,是金門重要的文化與自然景觀。

同安渡頭位於金城鎮,是金門與漳州、廈門之間的重要歷史碼頭,其地理位置與歷史記憶深植於金門的風土民情中。這座渡頭不僅是過去交通的樞紐,更因戰爭歷史與自然景觀而成為金門的代表性地標。從清代至現代,同安渡頭的發展與變遷,反映出臺灣海島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

同安渡頭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中葉。當時,後浦的渡頭因泥沙淤積,漸向北遷移,其中「上港渡頭」便設於此地。由於它是前往同安縣城固定船班的碼頭,因此被稱為「同安渡頭」。過去,這座渡頭是金門通往漳州、石碼及轉赴廈門的關鍵節點,也是連接南洋的重要跳板。金門輪船公司之一的金星輪,直到國共戰爭前仍從同安渡頭來往廈門,形成固定的航線。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座碼頭的商業功能逐漸式微,但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記憶卻依舊留存。

同安渡頭的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由於其臨海而建,視野遼闊,可遠眺大海,成為人們離鄉、赴外的起點。過去,碼頭外的景色開闊,站在岸邊有如站在即將出發的船上。然而,因地形限制,渡頭的水深不夠,到了嘉慶年間,甚至必須等到漲潮時方能進港。因此,旅客在下船時,常需脫去鞋襪,涉水過泥灘才能抵達陸地,十分不便。這種交通方式的困難,也反映出當時金門與外島之間的交流方式。

光緒七年,地方士紳為改善交通,發起募捐建造石橋,同年11月建成,稱為「金門石橋」。這座石橋成為同安渡頭的重要設施,也成為金門西半島貨物集散中心。早期,物資從廈門運抵金門多經由此地上岸,送往迎來的商旅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碼頭上交織著家族喜迎衣錦榮歸的「出洋客」,與泣送冒險出外打拼的「豬仔」景象,成為金門歷史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進步,石橋在光緒三十二年因風浪沖毀數段,地方士紳再次集資修復,並在渡頭加蓋路亭,亭額為「共濟」,自此石橋又名「共濟橋」。然而,民國三十八年,國軍為加強防禦工事,拆除石橋作為海岸碉堡的建材,但部分石橋遺址因離海岸較遠,搬運不易,仍存於潮間帶,退潮時可依稀見到。

石橋的興衰,也反映了金門的歷史變遷。《建造金門石橋碑》記載了這座橋的建造過程,成為研究金門歷史的重要資料。如今,石橋的遺蹟仍可見於潮間帶,成為歷史的見證。而同安渡頭的碼頭,則因戰爭歷史而蒙上陰影。

同安渡頭的歷史記憶中最為深刻的是日軍強徵馬伕的事件。戰爭期間,日軍曾以強迫的方式徵用金門居民擔任勞動,其中便包括同安渡頭的居民。這段歷史被記載在「日軍強徵馬伕紀念碑」上,成為金門人民對歷史的回憶與抗爭。這座碑記載了當時的悲慘與抗爭,也成為金門的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如今,這座碑位於同安渡頭,提醒著人們歷史的沉重與不朽。

同安渡頭的自然景觀也值得關注。由於其臨海而建,視野遼闊,可遠眺大海,成為人們離鄉、赴外的起點。然而,因地形限制,渡頭的水深不夠,到了嘉慶年間,甚至必須等到漲潮時方能進港。因此,旅客在下船時,常需脫去鞋襪,涉水過泥灘才能抵達陸地,十分不便。這種交通方式的困難,也反映出當時金門與外島之間的交流方式。

同安渡頭的周邊環境也十分豐富。金門大橋是連接金門與烈嶼的重要交通動線,而烈嶼的貓公石海灣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景點。貓公石海灣位於烈嶼,是遊客常來的景點,其自然景觀與歷史記憶都十分豐富。此外,上林海灘的玄武岩灘與純白潔淨的沙灘,也成為遊客的熱門地點。

同安渡頭的歷史與自然景觀,使其成為金門的重要地標。這座渡頭不僅是過去交通的樞紐,更因戰爭歷史與自然景觀而成為金門的代表性地標。從清代至現代,同安渡頭的發展與變遷,反映出臺灣海島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精神。如今,同安渡頭的碼頭與石橋,仍保留著歷史的痕跡,提醒著人們歷史的沉重與不朽。

附近的景點
金門高中中正堂
雄獅堡
外武廟
金城海濱休閒公園
浯江書院
朱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