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聚落位於金門縣中心,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之一,歷史可追溯到五代,有超過千年歷史。這裡保存許多閩南建築,蔡氏家族的影響使這裡成為金門歷史與藝術的重要代表。蔡氏家廟是國定古蹟,建於明鄭時期,紅黑配色,莊重肅穆,內有許多匾額,後壁還有風獅爺。瓊林還有七座宗祠、四座風獅爺、戰鬥坑道和怡穀堂等景點,每一處都充滿歷史與文化價值,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探索。
瓊林聚落位於金門縣的中心地帶,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五代時期,至今已逾千年。這裡不僅保存著大量閩南傳統建築,更因蔡氏家族的繁榮與文化影響,成為金門歷史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從古厝、宗祠到風獅爺,再到戰鬥坑道,每一處景點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吸引著旅人深入探索。
蔡氏家廟是瓊林聚落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作為國定古蹟,其建築風格與歷史背景更是值得細細品味。這座宗祠建於明鄭時期,以黑紅色調為主,整體設計莊重肅穆,體現了中國傳統宗祠的典型形式。廟內保存著多塊「進士」、「文魁」匾額,反映了蔡氏族人屢屢中舉的歷史成就。特別的是,廟後壁嵌有一尊風獅爺,這尊風獅爺與其他三座風獅爺共同構成瓊林的特色景觀,也成為當地文化符號之一。風獅爺的造型古樸,以青鬥石雕刻而成,展現出傳統 craftsmanship 的精緻與質樸。
除了蔡氏家廟,瓊林聚落還保存著七座宗祠,包括六世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等,這些宗祠不僅是家族的信仰中心,也是研究閩南建築與宗族文化的重要場所。其中,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因兩座宗祠共用一座建築,成為獨特的歷史見證。這些宗祠的建築風格與結構,均保留著傳統閩南建築的精髓,如門樓、正身、廂房等部分,並以黑紅配色為主,展現出嚴謹的結構與美感。
瓊林的風獅爺是其最著名的文化標誌之一,共有四座風獅爺分散在聚落各處,包括北風獅、南風獅、蔡氏家廟後壁風獅爺,以及二十一號民宅牆上風獅爺。這些風獅爺的造型各有特色,有的以花崗石雕刻而成,有的則以青鬥石為材料,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北風獅以石材原始粗曠樣貌為特色,造型古樸優美,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風獅爺之一。南風獅則以偏方型頭部手舉令旗,外觀看似兇狠但仍具喜感,展現出風獅爺的動態與神態。這些風獅爺的設置不僅具有防禦功能,更成為瓊林的文化象徵,吸引許多旅人前來參觀與拍照。
戰鬥坑道是瓊林聚落另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跡,這條坑道建於兩岸對峙的時期,因瓊林位於金門中央狹窄處,近太武山下的軍事防衛中樞,戰略位置重要。坑道全長約1355公尺,深約6公尺,為當時的軍事防禦工程,用以提供避難與保存戰力之用。如今,部分坑道已開放參觀,遊客可親身體驗這條歷史遺跡的規模與結構。坑道內的石壁、通道與燈具均保留著當年的原貌,使人感受到當時的戰爭氛圍與歷史記憶。這條坑道不僅是金門最大的民防戰鬥坑道,也是研究臺灣戰爭歷史的重要場所。
怡穀堂是瓊林聚落最早的一座私塾,建於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這座私塾後改為小學校,再轉為國軍辦公室,現今已成為歷史遺跡。怡穀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閩南與中式元素,其立面下方為石塊砌成,上方再以磚砌外敷三合土,牆面使用花磚和多樣性的幾何圖形裝飾,頂端有天使和獅子塑像,整體看來頗具美感。這座私塾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教育歷史與建築藝術的重要場所。
養拙樓是瓊林聚落中一座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其建築風格與結構展現出閩南民居的特色。這座樓宇的設計以三蓋廊樣式為基礎,以一落四櫸頭為基礎(一個正身,兩側各兩個廂房),入口則為門樓。樓宇的鵝頭墜(“山化”傳統建築側面,從頂端下墜的裝飾)都別出心裁,值得細細品味。養拙樓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細節,使其成為研究閩南建築與歷史的重要場所。
一門三節坊是瓊林聚落中一座重要的歷史遺跡,這座坊位於中蘭聚落與瓊林聚落之間的環島北路旁,是清道光皇帝為旌表瓊林人蔡仲德之妻顏氏鳳娘節孝所立。牌坊頂端有聖旨牌,下方題「欽旌節孝」四大字,坊柱有楹聯;部分結構曾毀損,如今看到是修復後的樣貌。這座牌坊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
總體而言,瓊林聚落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與文化景觀。從蔡氏家廟到風獅爺,從戰鬥坑道到怡穀堂,每一處景點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記憶與歷史價值,吸引著旅人深入探索。這座聚落不僅是金門的歷史縮影,更是臺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值得更多人前來參觀與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