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鐘遠洋樓

歐陽鐘遠洋樓位於金門金城鎮,是金門最早出現的獨棟西洋風格建築,結合閩南與西方元素,展現當時海外華人與金門的經濟連結。洋樓結構特殊,正面用花崗石與紅瓦,背立面用煙炙磚,反映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創新。內裝有傳統木窗與鑄鐵窗,二樓還有彩繪木屏堵。歷史用途多次改變,從住宅到學校、商店,現為咖啡店,保留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與旅遊景點。

歐陽鐘遠洋樓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歐厝聚落,是金門地區最早出現的獨棟西洋風格建築,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不僅反映當時金門與海外華人之間的經濟聯繫,也展現了閩南傳統建築與西方建築元素的融合。這棟洋樓的建造過程、空間佈局與歷史沿革,使其成為金門文化資產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遺產。以下將從建築的地理位置、結構特色、歷史用途與現存狀態等角度,深入探討這棟歷史建築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歐陽鐘遠洋樓位於歐厝聚落的中央位置,周圍環境與建築形態形成獨特的歷史場景。歐厝聚落作為金門七大傳統聚落之一,以「歐陽」姓為主,聚落內保存著許多閩南傳統建築,而這棟洋樓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產。由於歐厝聚落臨海,建築的正面未設屋簷,而是將屋簷移至後方,這種設計在當時的建築中較為特殊,也反映了歐陽鐘遠作為海外經商成功者,對建築形式的創新與考量。洋樓的正立面以花崗石作為主要建材,並以西式人字山頭與紅瓦屋頂結合傳統閩南建築風格,形成獨特的視覺印象。其背立面則以煙炙磚砌築,並設有磚柱,這種材料與結構的選擇,既符合當時的施工技術,也展現出對環境適應的考量。

從建築結構來看,歐陽鐘遠洋樓的設計融合了西洋建築的空間規劃與閩南傳統建築的工法。建築為兩層樓的五腳基洋樓,其屋頂為雙坡式,正立面以花崗石作為主要建材,並設有西式人字山頭與紅瓦屋頂,這種結合西方與傳統的屋頂設計,是當時許多外來投資者在臺灣與福建地區興建洋樓的共同特徵。正立面的窗戶開口呈圓弧形,下方裝飾泥塑,而室內窗戶則使用傳統木框玻璃窗,並在中間設有鑄鐵窗,這種細節的處理,展現出歐陽鐘遠對建築美學的追求。此外,建築的外廊位於背立面,這與一般五腳基洋樓的外廊位置不同,這種設計可能與歐厝聚落的地形或功能需求有關。

在建築的內部結構方面,歐陽鐘遠洋樓的結構採用硬山擱檁式承重牆系統與簡易鋼筋混凝土系統,屋頂則採用傳統閩南式構造(九架樑),前後的雙坡屋頂使用傳統磚坪屋頂。一樓與二樓之間的結樓板結構採用較密集的木樑,這種結構方式在當時的建築技術中較為先進,也體現出歐陽鐘遠對建築品質的重視。室內平面佈局中央為一廳,兩側為房間,二樓現存木屏堵裝飾彩繪,中央橫楣上寫著「金玉滿堂」,屏堵正中央開有圓窗,周圍雕刻有花草植物與蝙蝠等圖案,這些細節不僅展現出建築的裝飾美學,也反映當時的吉祥寓意與文化價值。

歐陽鐘遠洋樓的歷史用途歷經多次變遷,從最初的住宅到學校、商店,再到現今的咖啡店,其功能的轉換也反映了金門社會的發展與歷史變遷。1945年,這棟洋樓成為私立金獅小學的臨時授課地點,並在1948年於此處發行僑刊《獅聲座談》,這段歷史不僅與金門的教育發展相關,也與當時的戰爭背景與僑胞活動有著密切聯繫。1957年與金山中心國校合併後,洋樓逐漸轉變為順天商店,這段時期的使用功能與當時金門的經濟與社會環境有著深層聯繫。2008年,洋樓的使用權轉交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並經過修復工程後轉型為販賣店,提供咖啡、甜點等茶飲休憩服務,這使得這棟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中重新獲得生命,也展現出歷史建築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歐陽鐘遠洋樓的現存狀態與環境,也展現出金門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化現象。建築的正立面與背立面的結構,以及內部的裝飾與結構,均保存相當完整,這使得這棟洋樓成為研究當時建築技術與文化的重要實例。此外,建築周圍的歐厝聚落,也保存著許多閩南傳統建築,這使得歐陽鐘遠洋樓與周邊環境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場景,展現出金門聚落的歷史與文化特色。目前,這棟洋樓由「順天洋樓」經營,作為咖啡店與茶飲店,這不僅讓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功能,也讓遊客能親身感受到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總體而言,歐陽鐘遠洋樓作為金門第一棟洋樓,其歷史背景、建築結構與用途變遷,使其成為金門文化資產中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產。這棟建築不僅展現了當時海外華人回鄉投資建屋的風氣,也體現了閩南傳統建築與西洋建築元素的融合。其現存狀態與環境,也展現出金門歷史建築的保存與活化現象,使其成為研究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實例。在這棟洋樓的空間中,遊客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氛圍,也能體會到金門聚落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附近的景點
歐厝聚落
小西門模範廁
薛永南兄弟大樓
珠山聚落
后湖海濱公園
豐蓮山牧馬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