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館

迎賓館在金門島中心,位於太武山南雄山麓,是結合歷史、軍事與文化的地下建築,建於1980年戰地政務時期。館內有許多展區,包括戰地防禦設施、鄧麗君勞軍的紀念區,還有李光耀與鄧麗君曾入住的房間。館內設計融合現代與傳統,有雕像、軍事設備與歷史文物,讓遊客能深入了解金門的戰時歷史與文化。導覽員也會詳細解說,讓參觀體驗更豐富。

迎賓館位於金門島的中心位置,坐落在太武山南雄山麓,是一處融合了歷史、軍事與文化特色的地下建築。作為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的代表性建築,迎賓館不僅是當時外賓接待的重要場所,更象徵著金門在戰時時期的特殊歷史與軍事背景。這座位於地下320公尺長的坑道內的建築,以其獨特的設計與豐富的歷史故事,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與教育意義的旅遊景點之一。

迎賓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時金門正處於戰地政務時期,為了應對戰時的特殊需求,政府在太武山南雄山麓興建了這座地下接待所。作為當時外賓、軍方人員與重要來訪者的會客與休息場所,迎賓館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戰時環境的特殊性,既具有防禦功能,也兼具接待與休閒的用途。其位置選擇在太武山南雄山麓,不僅能俯瞰金門島的地形,也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關係。

迎賓館的建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其內部空間設計融合了現代與傳統的元素。入口處的廣場上,設有許多生動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表現了軍中休閒與備戰的場景,例如唱歌跳舞、訓練待命等,讓遊客在進入迎賓館前就能感受到當時軍民的活力與緊張感。這些雕像不僅是藝術的呈現,也象徵著金門在戰時時期的特殊氛圍,成為遊客拍照與互動的熱點。

迎賓館的內部空間則展現了戰地建築的精緻與功能。一樓的廳堂以「戰地防禦設施」為主題,展出了軌條砦、反空降樁、鐵絲網、雷區等軍事設施,這些展品不僅讓遊客瞭解當時的戰備狀況,也展現了金門在戰時時期的防禦策略與技術。廳堂的設計採用了簡約但富有歷史感的裝飾風格,牆面與天花板上均採用戰時時期的裝飾元素,如軍用標誌、戰時時期的圖案等,使整個空間充滿歷史厚重感。

迎賓館的二樓則以「勞軍」為主題,展出了與鄧麗君相關的歷史照片與影片。鄧麗君作為當時著名的歌手,曾多次到訪金門,並在軍中進行表演,成為軍民之間的聯結點。迎賓館的二樓特別設置了專屬的展區,展出了鄧麗君在金門勞軍時的合影、演出場景的畫面,以及相關的歷史資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館內播放的《君在前哨》紀錄片,這部影片記錄了鄧麗君在金門的勞軍過程,展現了她與軍民之間的互動與情感聯結。這部分的設計不僅讓遊客瞭解鄧麗君的歷史故事,也讓遊客感受到當時軍民之間的親密與情感。

迎賓館的內部空間還包括多間房間,這些房間在戰時時期曾作為外賓的休息與會客場所。目前,迎賓館保留了兩間房間的樣貌,其中一間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入住的房間,另一間則是鄧麗君在金門勞軍時多次留宿的「018」房間。這兩間房間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當時的接待需求,房間內的陳設與裝飾均保留了戰時時期的風格,讓遊客在參觀時能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氛圍。

迎賓館的設計不僅考慮到了歷史與軍事的元素,也展現了金門在戰時時期的特殊文化與生活。例如,迎賓館的內部空間中,有許多與戰時時期相關的展品,如軍用設備、戰時時期的文書、軍用服裝等,這些展品不僅讓遊客瞭解當時的軍事生活,也展現了金門在戰時時期的特殊歷史與文化。此外,迎賓館的設計也考慮到了遊客的觀光需求,例如,內部的空間佈局合理,導覽路線明確,讓遊客能順利地參觀各個展區。

迎賓館的導覽體驗也十分特別,遊客在參觀時可以透過導覽員的介紹,深入瞭解迎賓館的歷史與設計理念。導覽員會詳細說明迎賓館的建造過程、戰時時期的用途、以及當前的展區設置。此外,導覽員還會介紹迎賓館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例如,迎賓館與太武山的地理位置、迎賓館與金門其他歷史遺址的聯繫等。這些介紹不僅讓遊客對迎賓館有更深的認識,也讓遊客感受到金門的歷史與文化。

迎賓館的歷史與設計,使其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址之一。這座位於地下320公尺長的坑道內的建築,不僅是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的代表作,也展現了金門在戰時時期的特殊歷史與文化。迎賓館的內部空間設計,融合了戰時時期的防禦功能與接待需求,使其成為金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址之一。迎賓館的歷史與設計,不僅讓遊客感受到金門的歷史與文化,也讓遊客對金門的歷史與文化有更深的認識。

附近的景點
山外車站
護國寺
羅寶田神父紀念園區
太湖遊憩區
擎天廳
中正紀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