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山廟

鶯山廟位於金門呂厝海邊,因形狀像展翅的鶯而得名,廟前的雞髻頭則像雞冠,合稱「飛鶯逐雞」,是金門重要文化地標。廟內供奉羅舍人公,為六甲地區的信仰中心,每年正月初九有繞境與賽馬活動。廟前有傳說中的石將軍,與後沙風獅爺有故事淵源。廟內裝飾豐富,融合藝術與民間信仰,如瓷畫、泥塑等。周邊有觀景台可賞海景與夕陽,也是了解金門自然與人文的熱門景點。鶯山廟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鶯山廟位於金門島的呂厝海邊,背靠鶯山,形狀宛如展翅飛起的鶯,因此得名。廟前的海岬稱為雞髻頭,狀似雞冠,二者組成「飛鶯逐雞」的風水地理,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這座古寺建於清朝嘉慶中葉,歷經民國三十七年重修與民國八十三年重建,現為金門六甲地區的共同信仰中心,結合歷史、藝術與自然景觀,成為金門必遊的旅遊地標。

鶯山廟俗稱「六甲西宮」,是劉澳、浦邊、呂厝、後宅、長福裏、洋山等六個聚落的共同信仰中心。廟內主要供奉羅舍人公,傳說為唐朝羅國公世子,因北征殉國而被唐太宗敕封為「護國舍人」。據廟誌記載,鶯山廟原為呂厝朝山寺廣澤尊王的範圍,後因羅舍人成仙南巡時認為此地風水極佳,遂暫藉此地建立廟宇,因此大位仍留給廣澤尊王以示尊敬。每年正月初九羅舍人聖誕,六甲居民會舉行盛大的繞境活動,並在廟前沙灘舉辦賽馬,反映其歷史風華。

廟前最顯眼的景觀是「石將軍」,傳說中為與後沙風獅爺抗衡而設立,最終收服風獅爺,共同守衛村落。石將軍的石材來自碧山海岸,夜間發出紅光,白日則顯現為躺於石上的神祕人物。據說這塊靈石經神明指示分割為二,一塊成為鶯山廟的石將軍,另一塊則轉化為後沙風獅爺。石將軍的帽頂還有小石獅,傳說正是後沙風獅爺的化身,展現民間信仰的趣味與故事性。

廟內的建築裝飾融合藝術與文化,側門上壁有瓷畫「古城會」與「定軍山」,窗上壁則為「四天王遇丙靈公」與「三吒戰趙公明」,頂堵為「金雞嶺」與「趙公明下山」。天井龍虎堵壁上泥塑「渭水聘賢」與「堯帝訪舜」,展現傳統民間信仰的歷史典故。兩側壁則飾有「二十四節氣」與「三十六天星」,廟脊與水車堵為泥塑騎馬人物,橫樑則為「八仙祝壽」,這些裝飾不僅是藝術表現,更蘊含民間對自然、歷史與神靈的敬畏。

鶯山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反映在周邊景觀。廟前的觀景平臺可欣賞海景與夕陽,更設有由碉堡改建的觀景臺,配有免費望遠鏡,可供賞鳥與瞭望。此地不僅是觀光點,也因地理位置特殊,成為瞭解金門自然與人文的重要窗口。此外,廟周的自然環境與歷史風貌,如鶯山的壯麗山景與雞髻頭的獨特形狀,都與鶯山廟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形成獨特的景觀與文化氛圍。

鶯山廟的歷史也與金門的移民史、戰爭記憶及地方文化密切相關。在抗日戰爭時期,鶯山廟可能曾作為軍事據點或避難所,其地理位置與建築結構亦可能反映當時的戰略意義。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鶯山廟更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樑,讓遊客在參觀時既能感受歷史的厚重,也能體驗當代的風景與人文。

除了歷史與建築,鶯山廟的信仰活動與社區連結也值得關注。作為六甲地區的共同信仰中心,廟宇的運作與維護需依靠信徒的參與與支持,這也體現出地方社區的凝聚力。此外,廟內的祭典、活動與傳說,如石將軍與風獅爺的對立與和解,都展現民間信仰的靈活與包容,也讓鶯山廟成為傳承文化與價值的重要場所。

鶯山廟的地理位置與景觀特色,也使其成為攝影與賞景的熱門地點。廟前的海景與夕陽景色,尤其在日落時分,色彩繽紛,令人著迷。而觀景臺的望遠鏡則讓遊客能遠眺金門的海防要塞與周邊島嶼,增強旅遊的趣味性與教育性。此外,廟周的自然環境,如潮汐、海風、礁岩等,也為遊客提供舒適的休閒空間,使鶯山廟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成為親近自然的場所。

總體而言,鶯山廟是金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其建築藝術、信仰傳說與周邊景觀,共同構成獨特的旅遊魅力。從歷史的厚重到自然的美景,從信仰的傳承到社區的連結,鶯山廟不僅是觀光點,更是瞭解金門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窗口。無論是對歷史愛好者、文化研究者,還是尋求自然與信仰結合的遊客,鶯山廟都值得深入探索與體驗。

附近的景點
雞髻頭
金沙水庫
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榮湖
黃偉墓
慈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