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進安宮(寶石珊瑚媽祖)

南方澳進安宮位於宜蘭蘇澳鎮,靠近第三漁港,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廟內供奉一尊用寶石珊瑚雕刻的媽祖神像,非常特別。進安宮歷史悠久,起源於19世紀一艘來自唐山的漁船,船員在船上發現媽祖神像,後被帶到陸上供奉。後來因軍區設立,廟宇遷至現址重建。廟內建築融合閩南與臺灣風格,空間規劃講究,不僅是宗教場所,也展現在地文化。寶石珊瑚媽祖神像的出現,讓進安宮成為臺灣宗教與兩岸文化交流的象徵,也是許多信徒朝聖的地方。

南方澳進安宮位於臺灣宜蘭縣蘇澳鎮,坐落在蘇南公路旁,靠近南方澳第三漁港,周圍環境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的氛圍。這座廟宇不僅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更因供奉一尊以寶石珊瑚雕琢而成的媽祖神像,成為臺灣宗教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象徵。進安宮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其在臺灣的廟宇羣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其建築風格與信仰傳統也反映了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深厚的文化連結。

進安宮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當時因東北季風的影響,一艘來自唐山的漁船在南方澳附近停泊,船員在船艙中發現一尊媽祖神像。這尊神像被視為神明的庇佑,因此被帶到陸上的一個石洞中進行祭拜。隨後,這尊媽祖神像被視為神明的眷顧,並成為當地漁民的信仰中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址因地理位置的限制,難以長期作為信仰中心,因此在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因政府將北方澳設為軍區,導致漁民被迫遷移至南方澳,進安宮也隨之重建,成為現今的樣子。

進安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福建閩南式與臺灣本土的元素,其主體結構以紅色 bricks 為主,屋頂則為傳統的歇山式設計,廟內的雕飾與彩繪也展現出精緻的工藝技術。廟內的空間配置也經過精心規劃,主殿供奉著媽祖神像,兩側則供奉著媽祖的父親林惟愨與母親王氏夫人,這一安排反映了臺灣民間對媽祖家族的敬重。此外,廟內還設有香火供應區、信徒祈禱區與文化展覽區,使進安宮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成為展示在地文化與歷史的空間。

進安宮最為人稱道的,是其供奉的寶石珊瑚媽祖神像。這尊媽祖神像的由來,與進安宮的歷史 closely 相關。根據傳說,2006年,進安宮的信眾在進行宗教活動時,一位珊瑚商人夢見媽祖指示他捐贈深海寶石珊瑚,以建造一座更顯聖潔的媽祖神像。商人聽從夢中指示,前往深海採集寶石珊瑚,並在廟方的協助下,將這些珊瑚雕刻成媽祖神像。這尊神像的設計十分特別,臉部與手部由整株寶石珊瑚雕琢而成,身體部分則為中空結構,外鑲黃金,內部則填滿珊瑚,使得整體神像既華麗又具有獨特的質感。這尊媽祖神像的重量達600公斤,高達142公分,成為臺灣廟宇中極具代表性的神像之一。

寶石珊瑚媽祖神像的出現,不僅讓進安宮成為臺灣宗教信仰的焦點,也成為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文化交流的象徵。這尊神像的創作過程,也反映了臺灣信眾對媽祖信仰的熱忱與虔誠。此外,這尊神像的出現,也讓進安宮在臺灣的廟宇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成為許多信徒朝聖的目標。

進安宮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其在臺灣的廟宇羣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其所在的南方澳第三漁港,是臺灣著名的漁港之一,周圍海域資源豐富,漁業活動繁榮。進安宮的建築與信仰傳統,也與這片海域的漁民生活 closely 相關。許多漁民在出海前,會到進安宮祈求平安,而在漁獲歸來後,也會到進安宮感謝媽祖的庇佑。這種與漁業活動緊密連結的信仰傳統,使進安宮成為當地漁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進安宮的歷史也反映了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歷史關係。在1989年,進安宮與南天宮的信眾曾搭乘漁船前往中國大陸的湄洲媽祖祖廟進香,這一事蹟在臺灣的歷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臺灣信眾對媽祖信仰的虔誠表現,也反映了當時臺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開放態度。然而,這一事蹟也因涉及兩岸關係而引起一定的爭議,成為臺灣歷史的一部分。

進安宮的建築與信仰傳統,也展現了臺灣本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福建閩南式與臺灣本土的元素,其供奉的媽祖神像也反映了臺灣對媽祖信仰的尊重與虔誠。此外,進安宮的歷史也展現了臺灣社會在面對歷史與文化問題時的複雜性,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

總體而言,南方澳進安宮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臺灣宗教信仰與文化歷史的重要象徵。其供奉的寶石珊瑚媽祖神像,不僅是進安宮的特色,也成為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文化交流的象徵。進安宮的歷史與信仰傳統,也反映了臺灣社會在面對歷史與文化問題時的複雜性,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部分。

附近的景點
南方澳遊客中心
珊瑚法界博物館
祝大漁物產文創館
南方澳南天宮(金媽祖、玉媽祖)
三剛鐵工廠文物館
南寧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