砲台山風景區

炮臺山位於蘇花公路旁,海拔約200公尺,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十五年,當時為防禦法軍入侵而建砲臺與營房。日治時期也留下金刀比羅神社遺跡,現僅存石燈籠與臺基。山上還有天君廟與老榕樹,自然景觀與歷史遺跡交織,遊客可遠眺蘇澳港灣,感受歷史與自然的融合。炮臺山結合文化與自然,是值得探訪的風景區。

炮臺山風景區位於蘇花公路旁,海拔約200公尺,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時因擔心法軍可能入侵蘇澳,清廷在此建立兩座海防砲臺與營房作為防禦,因此得名。除了清軍曾設置砲臺外,山上也保留著日治時期建立的「金刀比羅神社」遺跡,金刀比羅在日本是供奉海上交通的守護神,船長或造船廠都會在船隻下水前來祈求航海平安。目前的砲臺在整修後僅存臺基,上方的砲臺為後續新建,金刀比羅的一對石燈籠現在也移至山上天君廟的入口兩側。雖然昔日遺跡不再,仍有盤根錯節的老榕樹枝葉茂盛,華蓋亭亭,佇立其下庇蔭消暑。向東眺望,視野寬闊,蘇澳港灣,盡收眼底。

首先,金刀比羅神社是炮臺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跡。日治時期,這座神社建於山上,作為祈求航海平安的信仰中心。神社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本傳統與地方特色,其主殿與 surrounding 的石雕、神像等細節,都展現出當時的工藝水平。雖然神社的主體已不復存在,但其遺址仍可見到部分石構築物,以及保存完好的石燈籠,這些遺跡成為歷史的見證。如今,這座神社的遺跡與周遭自然景觀相結合,成為遊客瞭解日治時期文化與歷史的重要場所。

接下來是天君廟,位於炮臺山的東側,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天君廟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簡約的設計,廟內供奉著天君神像,是當地居民祈求平安與福祉的場所。廟前的石燈籠與周遭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為遊客提供了一個靜謐的休憩空間。天君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建築規模與內部裝飾都展現出當時的工藝與信仰文化。

炮臺山的另一個重點是砲臺遺址。雖然清軍在光緒十五年建造的砲臺已不復存在,但其臺基仍可見到部分遺跡,這為遊客提供了歷史的見證。砲臺遺址的歷史背景與其在當時防禦策略中的作用,是瞭解清代海防歷史的重要場所。如今,砲臺遺址與周遭的自然景觀相結合,成為遊客探索歷史與自然的重要場所。

炮臺山的自然景觀也值得遊客專心體驗。山上的老榕樹是這座風景區的特色之一,其枝葉茂密,華蓋亭亭,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老榕樹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其根系深扎於土壤中,枝葉繁茂,是自然與歷史的見證。除了老榕樹,炮臺山的其他植物與地形也展現出自然的美,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此外,炮臺山的觀景臺也是遊客必訪的點。從觀景臺可以遠眺蘇澳港灣,見證其壯闊的景觀。觀景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建築設計與周遭的自然景觀相結合,成為遊客欣賞自然與歷史的重要場所。從觀景臺可以遠眺蘇澳港灣,見證其壯闊的景觀,同時也能感受到炮臺山的歷史與自然的融合。

炮臺山的另一個特色是其周遭的自然景觀。山上的地形與植被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與自然接觸的機會。除了老榕樹,炮臺山的其他植物與地形也展現出自然的美,為遊客提供了一個與自然接觸的機會。此外,炮臺山的氣候條件也適合遊客在不同季節來訪,體驗不同的景觀。

總體而言,炮臺山風景區是一個融合歷史與自然的場所,其歷史背景、文化遺跡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為遊客提供了一個深入探索歷史與自然的機會。無論是對歷史興趣的遊客,還是喜歡自然景觀的遊客,都能在炮臺山找到自己的興趣點。這座風景區的歷史與自然的融合,使其成為一個值得遊覽的重要場所。

附近的景點
蘇澳港
東方纏工藝館
七星嶺步道
蘇澳冷泉公園
蘇澳晉安宮(張公廟)
獅子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