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結莊生活文化館的成立,源於二結王公廟的改建。舊廟在1997年平移後轉型為文化館,成為社區歷史與記憶的象徵。文化館保留傳統建築藝術,也融入現代社區理念,是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舊廟由匠師雕琢,平移工程難度高,展現社區對文化資產的保護。文化館空間開放,有居民活動、導覽與展覽,強化社區參與感。文化館與周邊歷史遺址連結,並推動社區營造,舉辦講座與活動,保存傳統並延續文化記憶。社區居民共同維護文化館,使其成為活躍的文化中心與歷史見證者。
二結莊生活文化館的成立,源於二結王公廟的改建歷程,這座位於五結鄉鎮安村舊街路98號的建築,不僅是社區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凝聚居民情感與文化記憶的象徵。從1986年廟方因年久失修與信徒眾多而提出改建議題,到1997年舊廟體平移後轉型為文化館,這段歷史不僅展現社區對傳統文化的守護,也體現出在地居民對共同記憶的珍視。文化館的空間裡,既有傳統建築的藝術價值,也融入了現代社區營造的理念,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舊廟體的建築本身,是噶瑪蘭第二代匠師精心雕琢的傑作,尤其是陳銀生師的細雕作品,更被視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這座建築的結構與裝飾,不僅保留了臺灣傳統廟宇的精髓,也因平移工程的技術難度而成為工程史上的奇蹟。當年廟方與社區居民協商,決定以平移方式保留舊廟,這項決定不僅體現對歷史的尊重,也展現出社區對文化資產的保護意識。1998年的「千人移廟」活動,更成為二結人凝聚力的象徵,當時參與的居民齊心協力,將舊廟從原址移至新廟所在地,這場活動不僅是工程的挑戰,更是社區精神的體現。
文化館的空間設計,則是將傳統廟宇的格局與現代社區需求結合。中殿維持原有格局,花罩處可拉下白幕,用於投影影片,讓觀眾既能見證傳統建築的美感,也能接觸現代科技的展覽。平日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有人下棋、讀報、聊天,也有人在這裡舉辦活動或展覽,這種開放性與包容性,使文化館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此外,文化館內駐有文化志工,由社區居民組成,他們以親身的經驗與故事,向來訪團體介紹這塊土地的歷史與文化,這種在地化導覽方式,不僅讓觀眾更深入理解二結的歷史脈絡,也增強了社區的參與感與歸屬感。
文化館的運作,也與周邊的歷史遺址有著緊密的聯繫。例如,二結王公廟的改建,讓舊廟體得以保存,而周邊的二結穀倉、三級古蹟、原國營中興紙廠舊址等,也都與這段歷史有著關聯。文化館的空間裡,不僅有對舊廟體的展示,也透過導覽與展覽,將這些歷史遺址的故事串聯起來,讓觀眾在參觀文化館時,能同時接觸到二結的歷史與文化。這種跨空間的連結,使文化館成為一個活歷史的展示場所,而不僅是靜態的展覽空間。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文化館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1998年「千人移廟」活動後,二結地區便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文化館的成立,正是這項運動的具體成果。社區居民透過文化館,不僅保存了傳統的記憶,也創造了新的文化活動與交流機會。例如,文化館內定期舉辦地方歷史講座、傳統藝能展演、文化工作坊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居民重新認識自身的文化資產,也讓年輕一代對在地文化產生興趣。此外,文化館也成為社區教育的基地,學校與文化機構常來這裡進行教學或研究,這使得文化館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中心。
文化館的運作,也體現出社區對文化資產的永續經營。在平時,文化館的空間由社區居民共同維護,這不僅降低運營成本,也讓居民有機會參與文化資產的保育工作。例如,社區居民會定期清理周邊環境,維護建築的結構,或參與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執行。這種參與式的管理模式,使文化館的運作更具生命力,也讓社區居民對這座建築有更深的情感連結。此外,文化館的空間也因社區的參與而變得更加活躍,例如,社區居民會在這裡舉辦節慶活動、傳統節日慶典,或舉辦與在地文化相關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文化館成為社區的中心,也讓二結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文化館的空間裡,除了對歷史的保存,也展現出對未來的展望。例如,文化館內設有展覽空間,會定期展示二結的歷史文物、傳統工藝品、地方誌資料等,這些展覽不僅讓觀眾瞭解二結的歷史,也讓文化資產得以保存與傳承。此外,文化館也與學校、文化機構合作,進行文化資產的調查與研究,例如,針對二結的歷史記憶進行口述歷史的紀錄,或對傳統工藝進行保存與傳承。這些努力,使文化館不僅是過去的見證者,也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推手。
總體而言,二結莊生活文化館的成立,是二結社區對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守護與再現。從舊廟體的平移,到文化館的轉型,這段歷史不僅展現出社區對文化資產的珍視,也體現出在地居民對共同記憶的承諾。文化館的空間裡,既有傳統建築的藝術價值,也融入了現代社區營造的理念,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樑。透過社區居民的參與與維護,文化館不僅保存了二結的歷史記憶,也創造了新的文化活動與交流機會,使這座建築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與文化中心。在未來,文化館的運作將持續展現二結社區對文化資產的守護精神,也讓這座建築成為二結文化記憶的重要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