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

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在宜蘭縣員山鄉,是雪山山脈東坡的天然堰塞湖,因地形與水文形成獨特的濕地環境。這裡湖水清澈,生態豐富,有許多稀有植物與動物,是重要的生態保育地。過去曾因開發遭破壞,但經保育努力後得以復原,現在成為觀光與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臺灣生態的重要資源。

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臺灣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處於雪山山脈東坡面,地處粗坑溪與五十溪兩大水系之間,是一個羣山環繞的天然堰塞湖。此地為山間谷地,局部低窪地涿水成埤,湖水面積依雨量大小而變化,其地形地貌與水文特徵使其成為臺灣少有的低海拔濕地,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與研究意義。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保育地標,也是觀光與生態教育的重要基地。

雙連埤的形成與地理位置使其具備獨特的生態條件。該湖泊由地下湧出的清泉與山中溪流結合而成,湖水清澈純淨,富含養分,為魚類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護區內的水文系統與周圍地形的互動,使得湖水在不同季節會產生變化,例如枯水期時,湖面分為上下兩潭,豐水期則會連接成一整體。這種自然的水文變動,使雙連埤的生態系統更具動態性與適應性,也成為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保護區內的植被類型與濕地環境,使其成為臺灣低海拔濕地的代表。湖周圍的地形多為山地與丘陵,但湖畔低窪處形成了豐沛的濕地環境,這使得該地區成為多種水生植物與濕地植物的棲息地。根據調查,保護區內的植物種類達80科202種,其中包含許多稀有種類,如水社柳、石龍尾、田蔥、野菱、絲葉狸藻、蓴菜等,這些植物的分佈與生長狀態,反映了該地區濕地環境的穩定性與豐富性。此外,湖周圍的林地主要為楠儲林帶,其樹木種類與生長狀態,也與濕地環境相互影響,形成複雜的生態系。

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價值,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寶庫。保護區內的水生植物涵蓋全臺三分之一的品種,包括許多稀有種類,而水棲昆蟲中蜻蜓也佔了全臺三分之一的種類,這使得該地區成為研究水生生態的重要基地。保護區內的魚類種類達6科9種,包括青鱂魚、大肚魚、高身鯽、巴西龜等,其中青鱂魚曾因外來種入侵而面臨生存危機,但經過保護措施後,其種羣已經逐步恢復。此外,保護區內的鳥類種類繁多,包括小水鴨、筒鳥、藍鵲、樹鵲、小彎嘴、紅嘴黑鵯、五色鳥等,這些鳥類的分佈與活動模式,反映了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棲息條件。保護區內的哺乳類、爬蟲類、兩生類與魚類種類也相當豐富,包括1科1種哺乳類、2科5種爬蟲類、4科9種兩生類、6科9種魚類,這使得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完整性達到高水平。

雙連埤的歷史與保護過程,使其成為臺灣生態保育的重要案例。在保護區成立之前,該地區曾是地主私有的土地,2001年地主以改建雙連埤為魚塭為由,請怪手大肆整地,大量放養外來魚類與外來植物,導致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成為臺灣生態保育的重大事件。然而,經過保育人士的努力與協商,宜蘭縣政府也緊急介入保護這片濕地,並由農委會於2003年將其公告為「宜蘭縣雙連埤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終於立下母法,讓宜蘭縣政府於11月7日公告17公頃的水域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這項保護措施,使得雙連埤的生態環境得以恢復,並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保育地標。

保護區內的特殊生態景觀,使其成為觀光與生態教育的重要基地。保護區內的湖水清澈純淨,周圍植被繁茂,湖畔的竹林與柳杉林為觀光者提供了良好的賞景與休閒環境。保護區內的浮島現象,是該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這些浮島由多種水生植物組成,每當季節變換,這些植物會在水域中漂浮移動,形成特殊的生態現象。此外,保護區內的湖水與周圍地形的互動,使得該地區在不同季節會產生不同的生態景象,例如雨季時湖水豐沛,湖面波光粼粼,而旱季時湖水減少,湖畔的濕地環境則更加顯眼。這些特殊的生態現象,使得雙連埤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研究與觀光地標。

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保育地標。保護區內的水生植物、水棲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爬蟲類、兩生類等,共同構成一個複雜的生態系,這使得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完整性達到高水平。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也為研究臺灣低海拔濕地的生態特徵提供了重要的樣本。此外,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也為臺灣的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與基地。

總體而言,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是一個具有極高生態價值與研究意義的自然保護區,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特徵、植被類型與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保育地標。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研究與觀光地標,也為臺灣的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與基地。

附近的景點
蜊埤湖
香草菲菲芳香植物博物館
養蜂人家蜂采館
望龍埤
金車噶瑪蘭蘭威士忌酒廠
噶瑪蘭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