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大閘門位於宜蘭五結鄉,是冬山河與蘭陽溪交會處的重要水利工程,解決了海水倒灌與水患問題。建成於1969年,結構精巧,具備防洪功能,也成為生態與觀光景點。這裡生態豐富,適合賞鳥釣魚,還曾是電影拍攝地。近年因設備老舊,改建工程正在進行,未來將更完善。清水大閘門不僅是防洪設施,更代表宜蘭人與自然共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清水大閘門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是冬山河下游入海口處最低窪的區域,也是蘭陽溪口的重要地理標誌。這個地點因潮汐影響,歷來是水患重災區,直到1969年建成後,纔有效解決海水倒灌與洪水泛濫的問題。作為臺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清水大閘門不僅具備防洪禦潮的功能,更成為結合生態、觀光與文化價值的景點,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探訪。
從地理位置來看,清水大閘門處於冬山河與蘭陽溪的交會處,冬山河自內陸流經五結鄉,最終在這裡匯入蘭陽溪,形成入海口。由於此處地勢低窪,潮汐漲退的影響極為明顯,每逢豪雨季節,海水容易倒灌,導致沿岸地區積水不退,甚至造成嚴重災害。為應對這一問題,縣府於1969年啟動建設計畫,並在1982年完工大型自動閘門,成功調節水量,使冬山河下游的水患問題大幅改善。如今,這個閘門不僅是防洪禦潮的關鍵設施,更成為當地重要的景觀與生態資源。
清水大閘門的結構設計十分精巧,共有20孔閘門,每孔寬度2.5公尺,總體結構可有效調節水量,防止海水倒灌。閘門的主體由木質構成,雖然歷史已超過50年,但其設計仍具備強大的功能性。閘門的視野開闊,周圍水域廣袤,形成一片平如明鏡的水面,尤其在夕陽或賞月時,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著旅人的倒影,令人賞心悅目。此外,由於閘門處於淡水與海水交會的交界處,生態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大量魚蝦與水鳥,成為釣魚與賞鳥的熱門地點。沿著閘門順著河口走,便可抵達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觀賞各種水鳥在此覓食的生態景觀。
從歷史沿革來看,清水大閘門的建設始於1969年,當時宜蘭縣政府與水利會合作,為解決冬山河下游的水患問題而啟動工程。經過多次擴建與改善,閘門的結構逐步完善,並在1982年完工大型自動閘門,大幅提升了防洪禦潮的效能。這座閘門不僅是工程技術的體現,也象徵著宜蘭縣人民對抗自然災害的決心。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閘門的機械設備逐漸老舊,並因地震影響導致水密性不佳,地方居民多次爭取改建,但因工程經費與技術問題,歷經多次流標,直到2023年才最終決標,預計2027年上半年完工。這項工程不僅關係到水利安全,也牽涉到文化資產的保存,縣府在評估中強調,需在不影響公共安全的前提下,保留部分原有閘門設施,以維護其歷史價值。
在生態與觀光方面,清水大閘門的周邊環境極具特色。閘門處於淡水與海水交會的交界處,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吸引大量魚蝦與水鳥在此棲息。這使得該地不僅是魚類與水鳥的棲息地,也成為觀光客熱衷的賞魚與賞鳥地點。此外,閘門的周圍地形平坦,水域廣闊,加上自然景觀的優美,使其成為攝影與賞景的熱門地點。尤其在夕陽時分,陽光照射在水面,形成斑駁的光影,令人印象深刻。此外,由於閘門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也成為電影《翻滾吧!阿信》的拍攝場景之一,增加了其文化魅力與觀光吸引力。
從旅遊價值來看,清水大閘門不僅是水利工程的代表,更是結合自然、生態與文化特色的景點。遊客可以在此欣賞壯闊的水域景觀,體驗自然與工程的結合,同時也能感受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此外,閘門的周邊還有親水公園、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等景點,形成完整的旅遊路線。遊客可以從閘門出發,沿著河口探索蘭陽溪口的生態景觀,或前往親水公園享受親水活動,體驗宜蘭的自然風貌。
然而,清水大閘門的歷史與現狀也反映了臺灣水利工程的發展歷程。從1969年建成到現在,這座閘門經歷了多次改善與重建,體現了臺灣在水利工程上的技術進步與對抗自然災害的努力。同時,它也提醒我們,水利工程不僅是技術的體現,更是人與自然共存的象徵。在現代化與生態保護的衝突中,如何在維護水利功能與保存歷史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總體而言,清水大閘門是一個結合歷史、生態與觀光價值的景點,它的存在不僅解決了過去的水患問題,也成為臺灣重要的自然與文化資產。無論是從工程技術、生態環境,還是文化價值來看,清水大閘門都值得深入探訪與珍惜。在未來,隨著改建工程的完成,這座閘門將會以更完善的設施與更豐富的生態景觀,繼續為遊客提供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