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結王公廟在宜蘭五結鄉,由舊廟與新廟組成,是歷史與現代結合的宗教與社區中心。舊廟創建於1786年,1932年改建,有獨特雕刻,1997年拖移150公尺,保留歷史價值。新廟由日本設計師規劃,結合石造與木結構,還有抗震設計,2018年完工。廟宇不僅是信仰中心,也展現社區對文化保存的重視,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典範。
二結王公廟位於臺灣宜蘭縣五結鄉鎮安村,是一座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築理念的宗教與社區活動中心。廟宇由舊廟與新廟組成,兩者相隔約百公尺,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舊廟位於鎮安村中央,周圍有二結車站、二結農會穀倉以及林義雄成立的慈林紀念館,這使得廟宇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成為當地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新廟則位於鎮安村另一端,與舊廟形成對望的格局,展現出社區對文化保存與公共空間的重視。
舊廟的歷史可追溯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時漳浦縣人廖地攜帶古公三王神像到達噶瑪蘭地區,並在該年草創廟宇。1929年,信徒捐輸資金進行改建,於1932年竣工現今的舊廟。這座廟宇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與地方特色,其樑柱上雕刻有兩個翅膀的裸體天使,這在臺灣古廟中極為罕見,顯示當時工匠的巧思與信仰的多元性。廟內有林再興與許清樹師徒的作品,這些藝術創作不僅增添了廟宇的文化深度,也成為後世研究臺灣傳統建築與雕刻的重要資料。
1986年,因香客眾多,廟方決議將舊廟拖移,原地興建新廟。1997年9月28日,這項歷史性的拖廟工程正式展開,當時有近千名民眾參與,廟體重達六百餘噸,經過六小時的運作,最終完成平移150公尺、轉向180度的壯舉。這場拖廟活動不僅保存了舊廟的歷史價值,也成為社區參與文化保存的典範。拖廟過程中,廟方先進行敬王公儀式,將七尊神像請出坐鎮輦轎,並在廣場上進行一系列儀典,包括獻果獻爵、讀疏焚表、拜旗起駕等。參與拖廟的隊伍分為四組,由各地社區、表演團體與村民組成,展現出社區凝聚力與文化傳承的熱情。
舊廟在整修後改為二結莊生活文化館,於2001年12月29日開館。這座文化館不僅保存了舊廟的歷史資料,也成為社區居民交流與學習的場所。開館當日,鎮安、三興、二結村民共同擲筊決定中門、右門、左門的開門順序,並為廟前燃起兩萬四千臺斤木炭,進行盛大過火儀式。這場過火活動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展現出廟宇作為社區文化中心的活躍性。
新廟的建設則由日本設計師西尾昌浩規劃,並引進法國石造建築工法,使其成為臺灣少數結合傳統與現代建築理念的廟宇。新廟的建築結構以石造爲主,屋頂則採用木結構,這種設計不僅強化了建築的穩定性,也保留了傳統廟宇的特色。新廟高達廿一公尺,其空間設計除了宗教祭祀功能外,也規劃了社區集會的公共生活空間,使廟宇成為連結信仰與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新廟的抗震設計更是其重要特點,每座避震器重達一千多公斤,可承受左右搖晃一公尺的地震,展現出對安全與耐久性的重視。
新廟的建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因經費龐大、工程難度高,導致工程長期停擺。最終,廟方變更設計,將廟體從花崗巖改為鋼構與鋼筋混凝土,預算縮減為三億元,延誤20年後,總算建出雛型。2018年1月13日子時,王公列聖入火安座儀式舉行,次日則進行敬謝玉皇(謝三界)科儀,標誌著新廟建設的完成。
二結王公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它所代表的社區參與與文化保存精神。舊廟的拖移與新廟的建設,體現出當代社會對歷史遺產的尊重與創新。舊廟作為歷史的見證,新廟則作為現代的延伸,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二結地區的文化象徵。廟宇周圍的環境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宗教文化、社區發展與建築藝術的重要案例。二結王公廟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樑,其價值遠遠超越了一座廟宇本身,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場域。